伸手可及的大自然是最好的教室延伸,透过欣赏、探索、认识与人类共存于大自然的植物及动物,从生活中取材并结合学习主题,不但可以创造出更愉快有趣的学习环境,提升教学效能,还有助学生建立正向的人生价值观。九龙三育中学提倡「大自然融入教育」的教学策略,建立具特色的跨科协作、课外学习和多元化活动,鼓励学生在自然环境和真实世界中亲身探索和学习知识。今期访问会深入了解受访学校如何善用大自然来营造不一样的教学环境,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及培养正向价值观。
后疫情的药疗︰大自然融入教育
大自然蕴含许多宝贵的资源。九龙三育中学一直以来鼓励学生多探索身边的大自然环境,运用触觉、视觉、嗅觉、味觉和听觉,去感受及学习这些非电子产品及网络世界所能触及的实体经验。以往学校会定期于体育课安排行山远足活动,以及露营、历奇等课外活动。梁咏梅校长提到学校推行全方位「大自然融入教育」是源自于疫情期间学生经常困在家中进行网课,缺乏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因此,她希望于疫情过后透过大自然的助力,帮助社交复常之余,亦能对学生身心灵健康及成长有所裨益
「三育小农圃」便是学校推行大自然教育的起步点。学校于天台建立农庄,让学生化身为小农夫去体验有机耕种的乐趣。由翻土、播种、施肥、浇水去到收割,学生亲身参与其中。耕种体验既可以让学生感受种植的喜悦和成就感,更培养他们的耐性和责任感,学习分工合作和团队精神。梁校长认为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具有特别的治愈作用。透过学习照顾植物,可以培养学生的正向思维和心灵韧性,舒缓情绪。由种植活动起步,学校又陆续配合生物科的课程,发展水种植物的实验,教导学生以科学方式观察及记录农作物的生长,结合种植活动与学科知识的实践。
(校园一隅的小农圃,既能绿化校园,更能让学生随时随地欣赏及享受大自然。)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水耕种植。)
配合教学课程 营造贴近大自然的学习环境
另外,部份科学科的课程涵盖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等课题,学校也会配合教学进度,安排一些户外学习活动。该校的梁子恒老师分享,学校曾安排学生外出花墟公园,考察及认识植物,并探索周遭的大自然环境,了解不同的叶子、花朵的品种,实践课堂上所教授的植物课题知识。
大自然的学习主题也连结其他多元化的活动。学校会举办「全方位学习日」,带领初中年级的学生外出进行观鸟活动,让学生有机会欣赏大自然。廖志华老师也提到活动会邀请生态专家先讲解如何分辨鸟类的品种和了解鸟类的习性,再让学生分组观察,其中中三年级的学生更会进行实地数据研习。学习日的目的不但是希望学生走进大自然,更想让他们学懂珍惜自然界的资源,明白爱护大自然及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学生走出课室参与观鸟活动,再即场进行分组研习。)
全校推动及参与大自然教育
大自然教育具备无穷无尽的可能性,学校又如何发掘它的不同面向,再融入到课程当中?九龙三育中学配合「大自然」的主题,提供不同种类的活动,推动全校师生一齐「亲亲大自然」。除了上述的种植活动外,学校亦有饲养鬃狮蜥的「童养蜥计划」、设立生态鱼缸的「鱼缸造景」学会等,增加学生于校园接触自然生态环境的机会。其中比较特别的体验莫过于由校长发起带队的「生态夜行」,深入龙虎山及大埔松仔园等不同地方,在生态导师陪同下,与学生及家长夜探大自然,观察小动物的夜间生活。梁校长希望学生能在过程中了解到人类与大自然如何于城市中共融相处。
(学生担任照料员,一起照顾学校的「小成员」。)
以大自然作为教学的媒介,教学变得更多样化、学习变得更有趣。想了解更多教育议题及最新教育趋势,立即登记教育界年度盛事——「学与教博览2023」。博览参观人士及团体登记现已开放,诚邀教育界同工登记参与,获取免费入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