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生涯规划,许多人会立刻联想到职业导向,亦常聚焦于升学的规划和辅导。然而这只是生涯规划的其中一面,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志向、兴趣和能力。以往的生涯规划,可能早早教学生定立目标,然后一步步向着目标前进。但大家有没有想过,由开始制定目标,到毕业投身社会,可能已过了七、八、十年,世界已不再一样。那么早定下的生涯目标,或许已不再适应万变的世界。今日的生涯规划,更聚焦于认识自己、适应世界,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长处、明白世界有多大、有许多不同的道路正等待他们。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着基督教香港信义会葵盛信义学校的生涯规划课程,看一看他们的小学生如何面对自己的将来。
早于2021年,教育局已就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制定相关指引,希望学校不要把生涯规划简单归类为职业辅导。基督教香港信义会葵盛信义学校的陈敬㼆主任表示,由于疫情的缘故,许多小学生都缺乏外出活动的机会,加上,学生在订立志向的时候,往往会受到家庭的社经背景限制,其眼界难免受影响。因此学校更重视生涯规划,提倡把课程渗透、实践学习和反思学习相互结合,促进学生自我认识,进行升学及就业探索,以及升学规划及管理。当学生学懂更多和职业发展相关的软技巧,就能好好装备自己。
(基督教香港信义会葵盛信义学校徐起鹂校长把生涯规划的教育概念带入校园,希望学生日后能更自信地展开中学生活。)
了解性格特质 锻炼品格核心能力
教育局的生涯规划指引主要针对小四以上的学生,但基督教香港信义会葵盛信义学校不但设有主题学习周,更为生涯计划而特设学生培育日。其体验活动由一年级开始,涵盖了各个年级,且有不同的侧重和导向。以一年级为例,课程设计会更重视帮助学生适应环境和学会学习。陈主任分享了背后的原因:「在后疫情时代,生涯规划应该结合成长教育,特别是小学一年级生,他们这几年深受停课影响,群体学习的资历更浅,较以往的学生更难适应小学的生活和节奏。当他们来到陌生的环境时,对同学和教师都未有认识,这些环境压力或会为他们的学习历程带来负面影响。」
陈主任和学生培育组安排一年级学生参观正向品格教育馆和方舟生命教育馆,同学们会一起参观、游历、甚至在墙上共同创作。丰富的体验活动不单让学生携手面对挑战,更有助锻炼个人的品格核心能力,了解自己的性格特质,这些都是小学生涯规划的重要元素。
(一年级学生参与正向品格教育馆的游历活动,一同合作与成长。)
扫除职业刻板印象
小一、小二的活动以认识自己为主题,而到了三四年级,学校就会让学生接触更多职业资讯。关于主题学习周的渗透教学,陈主任特别提及了一项重要目标,那就是通过不同的职业体验扭转学生对职场的刻板印象。例如社会上会有意见认为某些职业只能由男性或女性出任,又或是某些种族的人只能从事某些特定的工作等。针对这些议题,单纯的体验活动未必能说得一清二楚,这时学校便会在校本生涯规划课中善用教育局的资源,加入不同行业人士的访问片段,让学生知道少数族裔也能成为消防队长或副校长等专业人士。通过有系统的课程编排,学生渐渐能明白到,不管是甚么种族,说哪一种母语,只要能力所及,就能从事任何喜欢的工作。
(职业体验活动,学生会扮演空中服务员、外科医生等,体验他们的工作。)
「一日中学生」 升学不只看分数
除了职业体验活动,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升学和选校的概念,学校为五年级学生安排了「一日中学生」活动,带领学生到天主教慈幼会伍少梅中学进行体验和参观。陈主任指伍少梅中学是区内一间颇有特色的学校,设有数码实验室和很多特别的课程,希望活动能拓阔学生的视野。「以往说起升学、选校,大家几乎只在乎成绩和升学率,未必会花时间去了解学校的文化和背景。而当学生去到伍少梅中学,会发现中学的生活可以很多元化,例如学校有教学生进行咖啡拉花,更设有猫舍,让学生一起照顾流浪猫等。加上伍少梅的学生会亲自向同学分享中学生活的点滴,这些都有助同学对中学生活有更真切的了解。」
陈主任指出,他们安排参观和体验活动,目的不是要学生马上定立自己的发展方向或是选校,而是想同学明白,出路和升学不会只有单一的指标,一定要多了解、多尝试,才能作出最合适的抉择。她发现许多学生完成中学体验后,会开始留意心仪的学校是否重视全人发展,许多学生更会浏览其他学校的网站,了解学校会举办哪些活动。这种求知和探索的精神,正正是学校生涯规划课程的成果。
(参观伍少梅中学,了解到中学不只提供书本内的知识,还可以从猫舍中学习照顾动物,培育责任感。)
反思内化 与家长同步学习
被现代教育特别重视学习的内化,因此推行生涯规划教育,反思教育也是重要的一环。陈主任指他们主要是用4F的反思方法,分别是Facts(事实)、Feeling(感受)、Finding(发现)、Future(未来)。引导学生就活动进行反思和分享。同学在参与学生培育日的活动后,除了要完成一堂三十分钟的反思课外,还有机会在早会向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学校更安排了部分学生到新城电台分享自己的经历,给予学生历练的机会。
陈主任更指出,这种反思教育,受惠的不只学生,更包括家长。因为学生的生涯规划一定需要家长参与,而这些反思教育能让学生向家长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感受,也能改变家长对学生升学及职涯的刻板看法,有助与子女建立更和谐的沟通。
(以反思课堂和工作纸,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内化,检视自己的得着。)
经过基督教香港信义会葵盛信义学校的分享,会发现小学的生涯规划教育,从不局限于升中面试和职业辅导,而是可以结合成长教育、价值观教学等元素,让学生认识自己,也更了解如何寻求成长出路。在21世纪,世态的变迁往往令人措手不及,因此生涯规划不应是单纯的知识性分享,而是该带领学生去拓阔视野,这是他们生涯发展中最需具备的能力。如果老师想观摩更多教育界同工的正向教育心得,可于Go eLearning重温「学与教博览2022」的研讨会,通过了解多元化的教学法启发更多教育思维,也能了解更多21世纪的教学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