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及数据中发掘出下一项发明!

发明大多来自偶然的发现——某个声音、某个物件、某项前人的发明,用意想不到的方式将它们连结起来,或许就是面前难题的答案。随着数码世代的发展,数据随处可及,触发灵光一现的机会越来越多,只在乎我们怎样连系和运用。一起细读以下两个故事,看看发明家如何突破思考框框,抓住灵感,善用数据,为人类社会带来裨益吧!

突破固有框架 发明就在身边

Hedy Lamarr本身是位演员,喜爱观察身边事物及发明。由于她的第一任丈夫为军火商,令她对军事有所认识。在二战期间,Hedy在派对上认识了为电影编乐的George Antheil,两人都希望为战胜轴心国出一分力。那时候,美国用以发射鱼雷的无线电波经常受到敌方干扰,于是Hedy就大胆提出「跳频」的概念,即是将电波以数个不同频率传输,情形就好比驾驶时不断转线以避开车龙一样。那接收电波一方又怎样收到这些跳动的频率呢?在言谈间,他们发现运用钢琴打孔纸卷原理,就可将两端要接收的所有频率同步了。这项发明称为「展频技术」,是今天的蓝芽技术及Wi-Fi传输的前身。其实灵感就藏于生活细节中,只要你突破固有思想框框,尝试用意想不到的方法解释问题,创意点子或发明或许就在你身边。

活用数据 旧药新用

Atul Buttee是位生物医学家,同时是美国计算健康科学院的领导。他的团队在2002年时搜集了大量医疗及病历数据,以研究某种新药对血压的影响。研究过后,Dr Buttee不想随意浪费这庞大的实验及病历数据,因此从中整理爬梳,为一些旧药寻找新用途。最后,团队透过演算法,发现一种自1950年代起用于抗抑郁的药物,原来有助缩小肺癌肿瘤。在AI大数据发展一日千里的时代,我们除了不断搜集大数据,也别忘记可以灵活运用现存的数据,还得跳出框框,动动脑筋,你也可以为「再发明」,为产品赋予新用途!

学习和做试题孜孜不倦,很多时仅是不断吸收。倘若你能仔细观察身边大小事情,灵活运用所学,适当时候翻翻大数据,发明或许就在眼前。Hedy、George和Dr Buttee虽然来自不同的时代,但他们都能突破当时的界限,尝试将不相及的事情串连起来,最终成为改变世界重要的一步。「温室效应」、「极端天气」、「减排减碳」这几个词,相信课堂中时有听见,你有想过创意及大数据或许是缓解气候危机的新出路吗?报名参加「Master Code编程大赛2022/23:AI创想气候蓝图」,将你的创意化为发明,利用编程为人类缔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