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秩序湾官立小学气候变化教育经验谈——6年耕耘播下环保种子

中小学以不同形式及程度推动环保教育,当中不乏以跨学科的形式学习。近年位于东区的爱秩序湾官立小学(下称「爱官」)打正旗号以「气候变化」为主题,透过知识建构、活动实践及校园设施,逐步带领学生正视气候变化问题,作为地球的一份子,身体力行为减缓气候变化出一分力。

现时本港小学未有气候变化教育课程,学校大多在常识科或跨学科学习中融入相关元素。爱官早于6年前推行气候变化教育,该校崔家祥校长忆述2017年超强台风「天鸽」袭港,2018年又遇上超强台风「山竹」,对校园造成很大影响,树木遭吹倒,设施受到破坏。师生亲身感受到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令崔校长萌生并坚定推动气候变化教育的想法,先从活动入手,教导学生认识这个全球关注的问题。

由知识建构到活动实践

在推行之初,爱官摸著石头过河,参与由教育局、消费者委员会、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观鸟会等机构举办的绿色活动,后来累积经验,渐渐掌握窍门,开始自行构思活动。崔校长直言「不单自己做,还办学界赛」,将资源与其他学校共享。该校与环保机构合作,联同十八区的小学合办了两届「全港小学野外大搜查」,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探索。崔校长解释,学生参与线上问答比赛,线下到大埔滘自然护理区实地考察,认识香港郊野的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这就是混合式学习。他还举办大埔滘自然生态亲子摄影比赛,将环保意识进一步推广至家长层面。


(学生在专家带领下到桥咀洲认识海岸生态。)


(参与「全港小学野外大搜查」的学生到大埔滘自然护理区实地考察。)

爱官强调「从体验中学习」,每年均举办体验式学习周,一连五天为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主题及多元化的活动。以今年的学习周为例,四年级学生在楼层绘画以「气候变化」为主题的大型壁画,同时认识香港及中国的自然生态系统,六年级学生则了解智慧城市创新的环保设施。崔校长表示,学习周先协助学生建构知识,再让他们学习如何反思并产出点子,以延伸体验活动。他有感小朋友的想法愈来愈成熟,既学习整理数据,也会留意不同的非牟利组织。


(四年级学生在楼层绘画以「气候变化」为主题的大型壁画。)

节能减碳打造绿色校园

学校推行气候变化教育后,崔校长看到学生明显的转变,对环境有更多反思,想节省用电量,「学生会问冷气要开到这么大?」、「离开课室经常忘记关掉电源怎么办?」校方在2020年更换全校冷气,使用环保雪种及一级节能标签的冷气机,并安装电力监察系统(EMU)及动力侦察装置(Motion Detector)。崔校长计划将有关数据视像发放到网上,供学生监察课室的用电量,继而举办班制比赛,鼓励学生节能减废。此外,爱官校舍设有不少环保设施,包括自然教育中心、赏树径、气象观测站、发电单车、厨余种植温室等,打造节能减碳的智能校园,学生亦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考察。


(校舍天台设有气象监测站。)


(课室安装电力监察系统。)


(学生在校园内的赏树径进行考察。)

带领学生到世界各地考察

气候变化冲击全球,除了本地考察外,爱官老师带领学生到世界各地考察,师生曾赴加拿大的哥伦比亚冰原考察;到新加坡考察湿地、环保回收中心、水资源中心等;到广州海珠湿地及河源考察;去台湾考察废物处理、循环再用设施等。崔校长指师生将组团,计划12月再到广州河源考察水资源,明年3月赴澳洲及新加坡考察生态环境。他亦构思与数个国家的小学联系,举行国际会议犹如小小联合国,让各国孩子在线上讨论气候变化议题。


(师生曾远赴加拿大的哥伦比亚冰原考察。)

文科出身的崔校长工余时间热爱观鸟,多年来积极推动气候变化教育,「希望让下一代知道,气候变化并不远,一直在身边。虽然这是负面的事情,但只要每人多行一步,身体力行,或许就能改变地球。」他认为环保教育不难做,只是肯不肯去做,盼望不只是学生,而是公众将影响力放大,感染身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