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艺术科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意能力。常常说「艺术源自生活」,其实生活就往往存在于日常的社区之中,灵感更可以是源自于身边的平凡事物。当艺术教育走出校园,并延伸至社区,又会产生甚么化学作用呢?乐善堂王仲铭中学近年开创校本社区艺术教育,尝试将社区题材带入艺术教学当中,透过与本土艺术家、社区的协作来共同创造体验学习,以丰富学生对艺术创作的素养,亲身感受艺术与生活的关连。
艺术教育,教甚么?
自2020年开始,乐善堂王仲铭中学开始发展具校本特色的「驻校艺术家计划x社区艺术体验」,从人文视野延伸至社区关怀,透过生活化的学习经历体验来实践艺术教学。课程设计是因应疫情契机而产生,由于当时很多教学活动移师到网上进行,缺乏面对面交流令学生在学习上而变得被动、容易封闭自己。该校视觉艺术科梁敏婷主任表示:「艺术正是一个良好的媒介带动学生走出安舒区,借着与艺术家社区创作体验,带动他们察觉社区的事物,与不同人交流,借此思考社区文化价值以及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学校认为艺术教育的技能及知识固然重要,但更希望多元化的艺术学习扩阔学生世界视野、培养他们正向价值。
连系生活 走进社区的艺术教学
由早期参与不同艺术团体举办的短期活动,如今到学校自行发展一个全面性的校本驻校艺术课程,整个教学的侧重点始终离不开连结艺术、社区、生活及人之间的关系。其中的「驻校艺术家计划」邀请不同创作面向的艺术家担任导师,包括平面设计、水彩绘画、社区摄影、再造纸等多元范畴。通过与艺术家交流与观摩,增进艺术造诣,让学生可以接触专业面的艺术,以扩阔眼界。
(驻校艺术家曾德平教授学生进行水彩绘画研习。)
课堂并不会只局限于课室进行。为了把艺术融入日常生活经历与亲身体会中,教学活动会走出课室、进入社区,从而扩大学习空间。例如部分教学会移师艺术家的工作室进行艺术活动,亦会安排学生游走附近的社区街道去考察社区的招牌字体、街角的植物、店铺、周边环境设施等。
(学生走进九龙城即将重建的范围,让学生观察及纪录社区的一事一物。)
跨科教学 增添艺术教学的可能性
课程设计融入跨科元素,也使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学校特设人文科技科(Liberal Art Technology),由视觉艺术、资讯科技、设计科技、综合人文跨科协作成为初中常规课程。梁敏婷主任提到教学上透过跨学科课程的合作,让学生有层次及递进地学习,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去到学习解难,最后扩展至关注社区的实践问题。
配合外间机构的资源及协作,学校更设计不同类型的视觉艺术教学课程。本学年推行的「社区艺术地图」项目,鼓励以年青人独特的视角,考察学校附近社区的人、事、物,并为社区设计不同主题的社区艺术地图,包括树木、昆虫、日常上学放学路线、社区设施等。课程由学校教师指导艺术技巧及观察焦点,亦邀请艺术家猫珊教授手绘,以及作家米哈传授描写社区的写作技巧。透过生动有趣的体验学习,让社区及艺术元素融入学习当中。
(学生透过观察社区中的启德河两旁的树木,加入自己的想像力去进行艺术地图创作及文本创作,记载并串连学校及社区艺术交流。)
营造别开生面的艺术社区氛围
秉持「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理念,王中的艺术教学从社区元素取材,亦重视回馈社会的人文精神。学校设有特色展览厅,提供常设空间来展示学生的成果。梁敏婷主任提到,自推行此艺术教学计划以来,学校每年也会举办对外开放的年度艺术教育展览,向社区人士展示学生的作品。展览除了举办研讨会分享艺术的发展,亦设有艺术工作坊,由学生担任导师教授公众人士,学生可以学以致用去分享回馈到社区。
(透过分享、共赏艺术作品,连结艺术、社区及人的交流。)
透过呈现艺术教学的不同面向,拓展以社区为本的艺术教育使教学变得更多样化,并让学生能够从中发现社区之美、记载社区之情。想观摩更多教育界同工的教学心得,可于Go eLearning重温影片,了解多元化的教学法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