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微」于「宏」教学更得心应手

教师绞尽脑汁只为令课堂变得更富趣味性,同时让学生学有所长,因而将传统教学与电子学习融会贯通,以「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模式上课。混合式教学结合了不同的学习模式和教学策略,包括宏学习(Macrolearning)和微学习(Microlearning)。这两种方法各自具有优势,在教学上相互补足,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习成效。

宏学习VS微学习

宏学习是指在较大和更完整的范畴上进行深入学习,通常涉及更长的学习时间和更多的学习内容。它强调整体性学习和深度理解,并提供实践、反馈和反思等关键的教学元素,特别适用于复杂的技能和知识领域。而微学习则指以小的学习单元进行学习,并注重在短时间内提供关键的学习元素。一般而言,微学习更灵活和便利,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并且更容易引起学习者的兴趣和参与度。它可以提供即时的知识和技能支援,适合节奏紧凑及碎片化学习需求。

有研究表明,宏学习和微学习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习目标和学生的需求,结合这两种方法,创造一个更灵活、个性化且有效的学习环境。


(拔萃男书院附属小学以混合式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

混合式教学渗入微学习元素

混合式教学是直资学校拔萃男书院附属小学(下称男拔附小)主要的教学方针,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与学习动机,也能照顾学习差异。拔萃男书院附属小学电子学习统筹林立堃指出,小朋友从不同途径接收资讯,有人喜爱文字,也有的热爱影片、音乐等多媒体,混合式教学正好配合不同孩子的学习需要。以林老师教授的英文科为例,学科所使用的电子学习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游戏化学习,当完成一个学习重点后,教师会透过游戏考核学生的认知,有助了解他们的学习进程;第二类为发展自主学习技巧,通过延伸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自学;第三类是训练创意思维,例如利用Padlet录影并上载影片、以人工智能(AI)生成图片。第四类则是学习管理系统,例如Google Classroom,协助批发功课及发放资讯。


(学生按「玩具车」题目,思考相关的形容词,并利用AI生成图片。)

这种混合式教学亦渗入微学习元素,林立堃老师表示微学习关乎短型的学习活动,男拔附小每节课堂为30分钟,因此教师规划课堂亦尽量以每堂一至两个学习活动为主。学生利用iPad进行活动,重点学习一个课题后,再在课堂上巩固所学。他以英文写作为例子,撰写一篇文章需时,教师将写前预备划分为小而多个学习项目,其中一个是构思文章内容,让学生观看影片后写下文章重点。他又分享最近在课堂上的另一活动,就是以「玩具车」为题让学生思考相关的形容词,并透过AI的prompt提示指令,用AI生成图片,然后应用图片来写作。


(学生在英文写作的写前预备活动,利用iPad搜集资料。)


(之后分拆学习活动为写初稿、自我反思及完成最终稿。)


(学生完成写作后再作反思,并透过影片分享想法。)

分拆课堂活动提升学习动机

林老师认为,微学习可以应用于将冗长的学习活动分散。他提倡了在英文写作学习上使用「电子写作档案」,当中的的写前预备已可拆分为三个写作活动,方便学生进行最终的写作任务。他坦言喜欢微学习的概念,「小学生的专注时间不长,如果加入更多微学习元素,可以善用他们的专注时间,也避免将学习内容拖长而引致沉闷。」不过,他提及香港较着重任务型学习(Task-based Language Learning),讲求完整学习历程,也碍于课堂赶急,较难做到微学习。


(拔萃男书院附属小学电子学习统筹林立堃(中)认为小学生较适合微学习。)

学生透过电子学习工具辅助学习,比坐在课室做纸本功课来得有趣,加上电子学习模式变化多,影片、游戏等都大大提升他们的学习动机。林老师有感小学生较适合微学习,除了专注时间不长外,如果学习活动看似艰难又复杂,足以打击小朋友的学习动力。至于中学生和大专生 / 大学生,则宜逐渐转向宏学习,以应付课业上的专题和研究,这方面难以用碎片式学习方法来建构。

微学习将是学习趋势,林老师分享当社会尽量减少考试导向,更应投放更多资源与心力在学习活动方面。他相信微学习是一个良好的趋势,「让学生多方面接触不同的学习活动,切合学生各种学习模式,越多元化越帮助到不同的小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