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生命教育遇上STEAM 为创新教育解锁

培育学生正面的价值观和态度是近年教育界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学校透过加强生命教育去引导学生探索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学会如何尊重及珍惜生命,进而延伸至对他人、自然以至世界的关爱,最终帮助学生提升自身抗逆力,应对在成长阶段面对的种种挑战和困难。生命教育的推动方式相当多元化,不少学校更会把生命教育融合课程并贯通不同学科。其中第三届创新教师奖得主巧妙地运用动物及植物等生命体为教学切入点,配合STEAM跨课程协作,为生命教育缔造新的可能性。

设立亚马逊生物教室 建构校本STEAM科学课程

要在学校推动创新教学模式及革新课程架构,需要前瞻性的思维及完整的策划。第三届创新教师奖得奖团队慕光英文书院,一直积极发展校内STEAM教育,更于2020年开始筹备成立「亚马逊生物教室」,策划以大自然生态为主题的特色校本课程,领养超过240只小动物,并透过饲养、观察、交流,以动物为师,结合学科知识及生命教育,让学生从体验中学习。

慕光英文书院副校长张永丰先生提到计划的萌芽源自一条变色龙。喜爱小动物的科学科教师欧达江先生把变色龙带回学校,让他们意外地发现学生开心活跃的一面,启发学校开展和摸索以生态为本的课程。张副校长表示:「对动物的同理心及好奇心容易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当中最感动是看到学生学习主动性及自信心都大大提高。」

「亚马逊生物教室」项目也借助疫情期间的停课顺势扩大发展。欧老师提到,学校团队把握「危」、创造「机」,于停课期间做好前期准备功夫,跨科组群策群力合作构思出整个课程架构,以糅合科学及生命教育的方针,把大自然生态元素主题融合现行课程框架。


(「亚马逊生物教室」提供沉浸式教学环境,把多样性生物融入课程学习当中,提升学习趣味。)

体验式学习 认识生命的真谛

「亚马逊生物教室」提供体验式学习的环境,使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其中。课程发展之初是以科学科为主轴,从生态角度出发去讲解相关课题及知识,例如观察生物、动物繁殖与遗传等,并以动物为本进行不同的学习活动,把课堂所学知识具体应用。

同时,学校期望宣扬「以(动物)生命影响(学生)生命」的教育,因此「亚马逊生物教室」的动物成员均是以领养代替购买,部份更是身体有残缺或濒临绝种的动物。小动物参与课堂学习诱发学习动机及兴趣,张副校长谈及在相处过程中,学生与动物建立了深厚感情,他们都愿意利用小息时间或是假期主动回校照顾小动物。透过生物保育和生态接触,学生发展了正向思维,学懂关怀和尊重生命。


(课后,学生们十分热衷于照顾动物的起居饮食,自愿报名参与的饲养员团队更超过70人。)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教室的动物也难以避免。学校会妥善照顾生病的小动物,安排看兽医或做手术,以身作则教导学生如何善待动物。欧老师说到:「面对动物生命的终结,固然会难受,我们会举办追悼会,让学生从中反思生命及死亡的意义。」


(学生们献上纸鹤及心意卡,为因疾病而离逝的南美洲巨蜥Lora送上最后的祝福。)

跨科协作元素 推动全面学习

教学团队同时重视跨学科知识学习,项目虽以科学为主轴,但也加入电脑及STEM课程协作,发展跨科校本教材。透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在不同范畴的教学领域中,实践知识共通的技能。除了生物教室的动物外,生物科教师陈美缘女士提到学校也有参与种大豆、养珊瑚项目,她认为「部份同学需要透过另类学习活动去诱发学习动机及兴趣,以动手做的技能训练学生主动学习」,而这样可以关顾学习差异,帮忙需要不同学习方式的学生。

电脑科教师黄君怡女士分享课程配合初中「智能家居」课程主题,学生会把学习的编程知识、所制作的装置于「亚马逊生物教室」中应用实践。「通过情境学习,学生不但更加投入参与,也可以连贯科目的知识、加强学习的延续性,例如学生会定期维修装置,甚至收集数据分析,以便为动物提供合适的生长环境。」黄补充。

学校也乐于与其他中小学及机构分享「亚马逊生物教室」的成果,欧老师提到过程中会鼓励学生主导,由他们带领进行分享,既可培养演说能力及技巧,又对学生人际沟通的自信心有所禆益。对于项目的发展,除了开拓制作蛇皮标本作义卖,加入经济科元素外,张副校长说到长远而言会再加入中文科和视艺科进行跨科学术合作,对外亦会透过小动物连系学校附近社区的小朋友及老人家,让学生回馈社会。


(「创新教师奖2022」得奖团队慕光英文书院,由左至右:副校长张永丰先生;教师欧达江先生、陈美缘女士、黄君怡女士)

第三届「创新教师奖」的另一位得奖者凤溪创新小学的课程统筹主任陈玉瑟女士也从另一角度,以植物为切入点推动校本「生命教育X STEAM」课程发展。陈主任以校园附近的木棉树为题,设计出「观木棉.悟人生」的跨学科专题研习。课程以「知、情、意、行」为框架,让学生体验学习,例如在学校生态园收集棉花和树叶,从认识到观察木棉叶、到品尝五花茶、制作叶脉书签、利用木棉棉絮蘸墨水写书法等,从活动中提升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正向价值观的熏陶,培养学生爱自然,爱生命的正向品德。

想知道更多创新教学法,紧贴「创新教师奖」的最新消息,了解更多「创新教师奖2022」的得奖者分享宝贵的实践创新教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