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访谈嘉诺撒圣玛利书院「以人为本」的STEM 教育

自二零一五年的施政报告起,提出要在中小学推动教学STEM教学,学校和老师纷纷绞尽脑汁,将科学、科技、工程和数学知识融入日常课堂中。时隔差不多十年,STEM教学可谓百花齐放、花样百出,每间学校的STEM课程皆各有千秋。嘉诺撒圣玛利书院培育学生在STEM发展方面,提醒学生追求科学知识的増长同时,不忘以「人」的角度出发,将所见所学回馈社群。

跨科教学 活现科技与科学

对于嘉诺撒圣玛利书院的师长而言,科学精髓,既不在于书本上的深涩的公式,也不在于繁复的实验程序,而是在课程规划之「中」,带出课程规划之「上」的体验。要做到这一点,该校陈嘉明副校长和生物科、综合科学科科主任陈晓颖老师,异口同声地提到课程规划在于「跨科合作」。以中一课程为例,同学首先在综合科学堂,学习植物分类学的基本原理及方法;然后,运用植物检索表和科学观察法在校园内「寻宝」,认识校内的植物;最后,在资讯及通讯科技科课堂上利用人工智能技术(AI)辨认植物品种,思索先进的科技和传统的科学思考如何互补配合、互补不足。正如该校师长相信,唯有让同学经验,他们才能「贴地」思考,实践所学。


(该校老师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向外探索。教城的「学与教博览」更是课外学习的好机会!)

因材施教 为学生寻求生涯新机遇

黄校长认为每一位学生各有不同的潜能,等候师长发掘和栽培。若然有学生自命与「STEM」无缘,那么老师又该如何循循善诱? STEM教育统筹主任郭老师直言,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喜欢『coding』(编程),也许有同学更热衷于『business analysis』(商业分析),或者沟通的工作。 即使兴趣和能力不同,每位学生皆赋予同等的机会去尝试,在STEM的活动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生涯规划」,或者「人生路线图」总不免要在尝试的过程慢慢走出来,而嘉诺撒圣玛利书院的STEM教育,则希望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中,发现改变人生轨迹的契机。


(该校师长上下一心,将STEM 教学变成校园氛围。)

同理心 引发无限创意

早在半个月前,该校学生在全球最大型国际中学生资讯及通讯科技大赛「Infomatrix」,喜获佳绩。参赛的两组学生利用AI设计系统,分别用于找出建筑物墙身裂痕,以及识别儿童院舍的虐儿问题。问到如此具创意的题材从何而来,得奖的邹同学和王同学均称,一切从身边的弱势社群发想。王同学笑言,检测建筑物墙身裂痕的灵感来自历史悠久的校舍;邹同学则分享,原来儿童院舍的虐儿问题在国际间比比皆是。一般人认为创意始于天马行空的想像,但其实拥有一双善于观察别人需要的眼睛,和体愠别人的心,也可以是繁衍创意的养分。「用甚么科技,不论新与旧,也不重要。」郭老师总括,「最重要都是以谦逊、仁爱的心,服务社群。这就是『以人为本』的办学精神。」


(嘉诺撒圣玛利书院同学在「Infomatrix」大赛勇夺佳绩。)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不断突破

十七世纪的英国科学家牛顿经说过:「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访问临结束之际,郭老师引用牛顿这句名言指出,一切科研和科创必须与时并进才能看得更高更远。身处二十一世纪,我们坐享既有的科学成就,体会到科学带来的理性启蒙,也误以为科学是机械、冰冷,欠缺人文关怀。若然我们创意解读一番,「巨人」中的「人」指的都可以是人文精神。嘉诺撒圣玛利书院的师长选择在人本精神的肩膊上,不断突破STEM教育的框架,让学生看到不一样的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