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是儿童的词汇,游戏是他们的语言。」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他们最自然的表达方式。透过自主的玩耍,儿童能获得满足、主导权、成功感等治愈身心的正面发展。近年,游戏治疗于教育界日趋普及,越来越多学童以游戏来治疗心灵,以及纾缓情绪问题。儿童游戏治疗师何珈燕为我们分享当中的种类及成效。
指导性与非指导性游戏治疗法
根据美国游戏治疗协会指出, 游戏治疗是由游戏治疗师有系统地透过游戏的治疗力量协助儿童预防或纾缓心理困扰, 以达致个人成长及发展。「成人的心理治疗一般以言语表达为主, 而儿童则以玩代替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何珈燕解释:「游戏治疗主要分指导性与非指导性( 亦称儿童为本游戏治疗) 两种。前者是有方向及结构化的游戏, 游戏治疗师设定具体目标, 并因应目标订定适切的游戏活动, 过程中高度引导儿童提升某种能力。后者则以儿童为本, 由儿童主导游戏, 游戏治疗师提供整全的玩具类型, 让他们自由选择游戏活动, 过程中以不同方式表达关和同理心, 与儿童建立互信互动关系, 从而进行治疗。
(儿童游戏治疗师何珈燕相信儿童的内在能力, 他们自身会有足够能力面对困难。)
认识游戏治疗常见的玩具类别 相信儿童的内在能力
进行游戏治疗时, 游戏治疗师会在一个舒适安全的环境下, 提供不同玩具及游戏工具( 表一)。一般而言, 游戏治疗主要用于3至12岁的儿童, 协助他们克服生活上遇到各种困难、困扰及不安情绪。治疗以一对一的形式进行, 每节历时40至60分钟, 治疗历时十多节至二十多节不等, 视乎儿童的需要、个性及进展而定。
治疗期间, 游戏治疗师会因应儿童的游戏活动应用不同的技巧, 当中包括: 描述儿童当下的游戏活动及反应、全然接受儿童出现的情绪或行为、理解并回应背后的用意, 以及为游戏形式设下安全限制等。何珈燕表示, 游戏治疗其中一个核心原则, 就是相信儿童的内在能力,他们自身会有足够能力面对困难。目前的状况只是不利他们发挥, 透过循序渐进地引导, 便能启发他们的能力, 建立正面的态度。
常见的六大玩具类别 (表一)
类别 | 内容 | 目的 |
---|---|---|
1) 抚育类玩具 | 照顾婴儿、医疗箱、烹煮用具 | 从儿童如何照顾弱者了解他与他人的相处和关系 |
2) 真实生活类玩具 | 玩具店、学校、交通工具等 | 反映儿童的生活经验 |
3) 建立能力的玩具 | 积木、球类 | 帮助儿童增加控制感,建立自信 |
4) 攻击元素的玩具 | 玩具枪、凶恶的动物、玩具剑 | 帮助儿童安全地表达愤怒、不快 |
5) 想像力玩具 | 不同职业的服装、化妆品 | 展现内心的愿望,体验并满足不同的可能性 |
6) 创意表达玩具 | 沙、水彩、颜色笔 | 启发儿童以非语言方式表达情感 |
(各种玩具都有其治疗目的,例如积木有助建立儿童掌控感,从而建立自信。)
游戏隐喻儿童表达内心世界 有助纾发情绪
临床经验,游戏隐喻儿童内心世界,当儿童在安全舒适的治疗环境,在游戏治疗师协助下,游戏发挥了治疗的能力。何珈燕举例,有一位在教师、同学及其他家长眼中的乖巧男生,回家后却是一位常发脾气的孩子,让父母大为苦恼,在游戏治疗初期,他表现拘谨,纵使告知他不用收拾玩具,他仍坚持每次把玩具收拾妥当,才转换其他的玩具。经过不断引导,在互信基础下,得知男生一直要求自己成为别人眼中的乖孩子,长期压抑情绪,最终出现在家胡乱发脾气来排解压力。经过治疗后,他终于放松,明白在不伤害别人的情况做回自己,也同样获得尊重。透过游戏治疗,纾缓及排解了他的心结,自此也没有出现在家胡乱发脾气的情况。
游戏治疗有助改善生活品质
随着近年学界关注儿童的情绪健康,有部分学校设立游戏治疗室,或邀请游戏治疗师举办家长讲座,分享如何在家中设立「游戏角」,与子女进行「特别游戏时间」,达到游戏治疗的部分效果。不论是教师、家长或学生,何珈燕鼓励大家了解游戏治疗,以开放正面的态度认识游戏的益处。事实上,透过治疗,有助我们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甚至发现潜在的发展问题,从而对症下药,提升他们的身心灵健康。她举例,曾有家长表示孩子出现情绪问题,治疗过程发现孩子可能有发展迟缓,家长接受评估建议。在孩子被评为发展迟缓后,同步调整治疗的方式及内容,及后孩子也取得阶段性成效。同时,她建议在设定游戏角时,除了放置不同种类的玩具,让他们自由选择之余,也应尊重他们的游玩方式。成人参与时,可担当配合的玩伴角色,不宜过度介入,有助他们抒发情绪。另一方面,及时支援儿童身心灵的需要,让他们健康发展,不止有助建立和谐的家庭与校园生活,亦有助未来的学习及日后的成长。
(在游戏治疗师协助下,游戏发挥了治疗的能力。)
(资料来源:学与教博览会讯2024)
学与教博览2024
立即登记获取入场证,参加一系列前瞻性的研讨会、工作坊,与顶尖教育专家及同行交流。出席后可登记获取多达24小时的持续专业发展(CPD)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