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强台风背后︰全球气候变化挑战与教育发展

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最令人关注的问题之一,各国积极寻求良策,从教育着手改变。本港于今年9月至10月间经历了一连串的自然灾害,包括超强台风「苏拉」、百年一遇的暴雨及台风「小犬」,学生体验到大自然的威力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有中小学早年已开始推行环境教育及可持续发展教育,期望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加强他们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和关注,经过多年发展后,气候变化教育现况如何?

国际共同应对气候危机

人类燃烧化石燃料、砍伐森林等活动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碳,使得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上升,导致全球暖化,进而引发一系列的影响,例如加速北极和南极冰层融化、增加极端天气事件如飓风、洪水和干旱。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态系统和经济造成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面对这个全球性危机,各国纷纷采取行动。欧盟执委会将气候变化列为当今世界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提倡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学习,呼吁各国在教育和培训领域采取相应措施。

2022年6月,欧盟通过了一项关于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学习的建议,向成员国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当中包括将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学习纳入教育和培训的优先考虑;调动资金投资于绿色和可持续的设备和基础设施;支持教育工作者提升相关知识和技能。从而在个人、社会和经济层面上推动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保护地球环境,维护人类的福祉。

香港气候变化教育的反思

气候变化问题愈趋严峻,前香港天文台高级科学主任莫庆炎先生明言,「全球气候变化刻不容缓,这是全世界的事,也是全人类的事。」2021年全球二氧化碳浓度为415.7ppm,莫先生指出1980年为340ppm,在数十年间一直上升。他又分享世界气象组织报告,今年9月是全球有纪录以来最热的9月。香港酷热天气亦愈来愈多,他表示︰「现在一年差不多有60日是『热夜』(日最低温度>= 28度),酷热天气每年大约50日。」加上极端天气频繁,今年9月本港出现世纪暴雨,天文台更录得一小时降雨量达158毫米,是自1884年有记录以来最高。莫先生有感,「以前数十年才破一次纪录,现在数年已能破一次。」


(前香港天文台高级科学主任莫庆炎先生指全球气候变化刻不容缓。)

欧美国家陆续将气候变化纳入正规教育课程,本港则暂未落实,气候变化教育多以跨学科学习形式进行,或成为众多跨学科主题之一。行政长官李家超在最新一份《施政报告》宣布,2025/26学年起,小学常识科将逐步分拆为「科学科」及「人文科」,教育局近日公布课程框架,科学科课程有四大范畴共15个主题,包括「地球与太空」,当中涵盖气候与季节。莫先生在天文台在职期间参与气候变化研究,不时出席学校讲座分享气候变化议题。他认为中小学推行气候变化教育的普及性不高,力度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目前只靠关注环境教育的校长或教师主动做,但配套系统尚待改善。


(莫先生认为本港气候变化教育的普及性不高,建议环境教育由幼稚园做起。)

莫先生建议环境教育应由幼稚园开始,「不是教3至6岁的小朋友气候变化、全球暖化知识,而是教导他们的行为。」自小培养他们环保习惯,升小后再由浅入深灌输知识,否则到小学才开始教育便事倍功半。莫先生称推行气候变化教育面对一定困难,包括教材编制及教师专业发展,「有相关教材很重要,有教材也要识得教。」再者,他提出利用校园空间配合气候变化教育,「如果孩子在具环保意识的学校学习,耳濡目染下对他们的行为亦有帮助。」最终目的是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减缓气候变化问题。

關鍵字詞

伙伴活動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