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全面复课:建立校本韧性和调整全日制时间表

过去三年,学界为应对疫情发展不断调整教育模式。如今中小学逐步全面恢复全日面授课堂,学校和教师应如何维持并继续提升学与教效能?教育界同工该如何透过学校政策的调整,协助师生适应学习新常态,重拾学与教节奏,同时照顾师生身心灵健康的需要?

香港教育大学教育政策与领导学系副教授;宗教教育与心灵教育中心联席总监陈君君博士认为提升学校的韧性(resilience)和师生的身心灵健康(well-being)十分重要。她引用多项国际性资料,表示疫情为全球学生、教师以及校长的身心灵健康带来了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在香港方面,一项香港青年协会的调查显示,超过33%的学生期待在新学期重返校园;与此同时,有51.9%的学生出现了情绪健康问题;而另一调查亦指出39%的受访校长在疫情期间出现了抑郁或筋疲力尽的症状。综合所见,师生在疫情下的身心灵健康问题值得关注。


(香港教育大学教育政策与领导学系副教授;宗教教育与心灵教育中心联席总监陈君君博士)

建立学校韧性 应对未来挑战

陈博士认为韧性是提高个人和学校团队身心灵健康、能力及工作表现的一种内在的能力素养,对师生裨益甚多。不少的国际研究证实,对学生而言,韧性不仅可以增强自信,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还可以支撑他们在困境中成长,以及增加学习的参与度,对提高学习成绩或有帮助;对教师和校长而言,韧性令他们更热爱教学,有助激发创新教学思维,也让他们维持工作与家庭的平衡和社交关系,增强了他们处理日常挑战及面对困境的能力,并加深他们对所属工作组织的归属感,继而提高工作表现并促进组织的表现。

根据韧性回圈理论,韧性的过程分为「恶化、适应、回弹、成长」四阶段。陈博士认为经历过疫情的冲击,大多数师生可能还处于适应和回弹阶段,有一些甚至可能还沉陷于恶化阶段,也有部分已初见成长的端倪。韧性较强的人在困境和挑战下能保护自己,尽快回弹到原来的水准;有一些韧性极强的人更会利借此机会挑战困境,实现自我成长,达到韧性回圈理论的最高阶段。因此,陈博士强调韧性是一项值得培养的能力素养,这项素养在充满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的乌卡时代(VUCA)和后疫情时代尤为重要。

四项实用建议 助教育界建立韧性

陈博士提出四项建议,盼助教育界建立韧性,在后疫情时代站稳阵脚,迈向未来。首先,教育界同工应从自我关怀、引领自我开始。我们可以采取系统性(systematic approach)的方法来从养成韧性的校长做起,成为行为榜样(Role Model)影响并培养出具有韧性的教师和学生,从而建立具韧性的学校。

第二,我们应把韧性内化并渗透到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并持之以恒地从日常小习惯中培养。

第三,我们可利用韧性创造工作与学习资源两者跟要求间的协同效应。以校长和教师为例,他们的工作要求一般是难以改变的,但他们可以尝试改善可变的工作资源来缓冲工作要求。例如,由于家庭和同侪间的支持是影响韧性的重要因素,学校可增加教职员参与家庭活动或交际的机会,以促进员工与其家人、员工与员工间的关系。这样更有可能对学校领导与员工的关系产生正面影响,协同效应亦因而产生。陈博士和李子建教授撰写一篇有关香港中小学教师韧性的文章中指出,韧性可以让教师调整现有的工作和要求,以提高他们的身心灵健康和工作表现。

最后,陈博士宣导「引领关怀」,以构建学校韧性串联效应,提高学校师生的身心灵健康和成绩表现。这举措也回应了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OECD)最近提出的《2030年议程》。该议程倡议把建设健康社会作为共同目标,以应对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从而营造一个更具韧性的社会。这理念需要建立由韧的串联效应带动:首先由校长、教师和学生促进个人韧性和身心灵健康,然后借由环环相扣的关系在学校内建立韧性,并推延至整个社区。她建议校长可以在疫情带来的震撼中寻求启示,将逆境转为契机,引领教师和学生加强关注自身的韧性和身心灵健康素养,并积极推动学校韧性串联效应。

重新编排时间表 平衡学术和其他学习经历

全港中小学也密锣紧鼓,为恢复全日制面授课堂做好全校规划和制定措施,助师生逐步适应全日制课堂的节奏。仁济医院蔡衍涛小学副校长(学与教)黄颖诗女士表示:「规划恢复全日课堂的时间反而让学校找回『初心』,重新审视疫前的时间表,大胆求变,为学生编排出拥有多元学习经历的上课时间表。」

黄副校认为疫情让学校反思「全日制」的意义。她表示学校固然重视学业成绩,但学生的多元经历同样重要。观乎三年的「半日制」上学生活,常规课程其实可以在半日内完成。因此,学校决定把下午课的时间分配给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的课堂。黄副校强调,学校作为社会的一员,肩负培养学生全人发展的社会责任,以及照顾家庭背景各异的学生,让所有学生都能接受平等的教育。因此,学校善用下午的课时,为学生提供多元课堂,这些生动有趣的课堂亦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提升了学习效能。


(仁济医院蔡衍涛小学副校长(学与教)黄颖诗女士与学生合照)

黄副校亦指出学校的课堂编排在复常后作出重大改动。学校重整一周五天的上课时间表,把常规的学术课堂全部集中在上午,以腾出午膳后的时间安排活动课。活动课的种类包罗万有,目的是丰富学生在学术外的学习经历,达至全人发展。例如星期一,学校为学生安排了语言课,从校外邀请外藉教师合作,以话剧等有趣生动的课堂,提升学生英语能力;星期二和四则分别安排了统称为「才能课」的「艺术日(Art Day)」和「科学日(Science Day),学生不仅可以参与朗诵、茶艺、绘画等艺术活动,又可以学习STEM、编程等知识,两个「才能课」合起来就可全面培育学生的「STEAM」技能;而在星期三和星期五则是班主任课和周会,内容以生命教育为题。值得注意的是,学校的校队训练等人才培训的时段以往在放学后进行,现在调配至下半日的课时之中,让师生在上学时间内完成训练,使学生在课后有更多时间发展个人兴趣、完成课业和温习。


(外藉教师在周一的语言课以英语教导学生制作三文治)


(「艺术日」的中华文化武术课)

陈博士透过研究所得,提出学校需要建立韧性才能面对突如其来的挑战,同时学校也需要关注校长和师生的身心灵健康,从而建立一个健康社会;而黄副校则以自身学校为实例,分享如何编排复课时间表,为学生提供全人教育。「教城×卓师会教师专业发展系列」网上研讨会邀请了陈博士和黄副校,与教育界同工分享有关心得。除该场研讨会外,该系列还将会举办更多网上研讨会和实体工作坊,资深学者和教师将分享如何规划学校政策和编排全日时间表,于课堂上照顾学习落差和重燃学生学习动机的经验,以及如何提升师生身心灵健康。欢迎有兴趣的同工报名,参与专业发展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