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科技教育的成长和潜力

人工智能的发展在近日再度掀起话题,社会普遍认为人工智能将为世界带来巨大转变。它具备搜索、整合和分析数据的功能,可以成为人类一大助力,是未来的大势所趋。因此,社会需要培养理解并懂得运用人工智能的未来主人翁,学界在当中担当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香港教育城早在2018年便举办与人工智能有关的活动及比赛,鼓励学生运用人工智能分析数据,提升解难及机器学习的能力。

其中一个比赛便是「AI大比拼 – 天气预测比赛」,当时东华三院伍若瑜夫人纪念中学的学生于比赛中展现出编写程式、改良演算法、数据分析等卓越技能,因此成功夺得冠军。事隔四年,随着科技日新月异,人工智能教育有何转变呢?今期教城电子报请来东华三院伍若瑜夫人纪念中学的STEM统筹老师黄伟强先生分享该校人工智能教育的演进及经验。


(黄伟强老师运用科技进行混合式教学)

从初中打好编程根基和培育兴趣 训练逻辑思维

黄老师表示学校从初中课程便加入编程和微电脑元素,培养学生对编程的认知和技巧。学校让电脑科和设计与应用科技科跨科协作,开设编程与设计并重的课程,加入Micro:bit和Arduino等微电脑工具,融入物联网(IoT)概念,以智能家居为项目主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设计思维。黄老师表示这些学习思维为学生打好根基,有助日后学习较复杂的编程和人工智能等进阶概念。至于高中课程,学校在资讯及通讯科技课程中选修了「单元D:软件开发」,让学生学习编写程式语言。


(学生运用微电脑进行智能家居设计)

至于人工智能课程,学校暂未将其纳入常规课程,主要安排以课外活动方式进行。黄老师表示学校有两个大方向——第一是以比赛为目标进行训练。老师会鼓励和推荐学生参加相关比赛,并为学生安排训练;第二,以课外活动方式进行,提升学生的知识及兴趣。以电脑学会为例,学校购入了一个机械人,让学生可以在参与学会活动时学习如何透过编程对机械人下达指令,更可在开放日等特别日子操作机械人与参观的小学生互动等,从生活化的经验中提高对编程和人工智能的认识和兴趣。


(学生运用编程技巧操控机械人来合作进行早会分享)

黄老师认为教授人工智能有两个难处。首先,理解、改造并创造人工智能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要求十分高,而训练逻辑思维则需要多学科配合,配以长时间的训练。因此,让学生学习人工智能课题不能一蹴而就,需要花时间学习和锻炼。此外,引发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兴趣也是难点之一。学生年纪尚小,学习过程时间比较长,因此未必能即时见到学习成果,以致失去学习兴趣。黄老师认为教师可让学生体验人工智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才能具体展现人工智能的影响力和效用,提升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人工智能提升学教评效率 照顾学习多样性

被问及人工智能对学教评的影响,黄老师持乐观态度。他认为人工智能是一个对学界助益甚大的工具,甚至改变了学教评的规则。

在「学」,以往学生的知识由教师传授,遇到难解的问题可以求助于网上,但教师始终难以照顾所有学生,而网上的答案有时也不能完全对焦问题。但现在,受助于科技发展,人工智能成长成学生的好助手。学生可随时随地向它问问题,进一步实现「学习无边界、无时限」。而且学生的问题各有不同,但人工智能也能回应解答,能够照顾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照顾学习多样性。

在「教」,教师制作教材的效率大幅提升。黄老师表示以往他制作一份教材,需要一至两小时的时间,但现在借助人工智能的帮助完成大部资料分析及选材,快捷地得到一份初稿,只需要加以修改,便成为完整作品,整个过程只需时十至二十分钟。教师更可为不同学生度身订造多元教材,学生也因此受惠。黄老师也提到教师角色的转变,人工智能的进步让教师成为了给予指导的角色,而人工智能就是学生的廿四小时导师。

在「评」,人工智能也强化了「促进学习的评估(Assessment for Learning)」。教师可运用人工智能更有效率地出题,增加学生接受评估的机会,让教师更能密切观察学生的表现,继而作出适当的教学调整。与此同时,学生也可善用人工智能为自己出题,增加练习及评估机会。黄老师特别重申「学习多样性」的实践,认为学习较落后的学生可以透过人工智能的辅助来补足自己的弱项,让学习得以进步。

黄老师最后提醒,人工智能是有益学生的学习工具,但学生也需要先学习基础知识,才懂得运用人工智能取得成效。

教育界需要与时并进,引用人工智能等创新科技有助提升学教评效能。同时,教育界也肩负着培育未来人才的责任。因此,需要设计具前瞻性的课程,让学生及早学习重要的未来技能,迎接多变的时代。东华三院伍若瑜夫人纪念中学便是例子之一,数年前开始培养学生对人工智能的认识和应用,扩阔了学生的见识和出路。今年,香港教育城将与Microsoft合办「Master Code编程大赛 2022/23」,以「AI创想气候蓝图」为主题,冀提升学生对气候变化的关注,以及加强教师和中小学生对数据驱动决策、AI及机器学习的认识。教师可组织有兴趣的学生报名,一起开拓创新科技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