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经历过以下情景吗?——在手机上看TED演讲、回家途中听Podcast……在这个分秒必争的世代,时间碎片化,学习亦被切割成越来越小的碎片,以各种方式融入生活的隙缝中。一口即食的「微学习」,符合现代人的学习模式,是电子学习的未来一大趋势。
迎合新世代的学习模式
我们该如何定义微学习?美国学者Stephen Meyer于2015年的美国人才发展协会(Association For Talent Development,简称ATD)上,以“Bite-size Content and the New e-Learning”为题演讲,提出了他对微学习的定义。他指微学习有三个层面涵义,包括Bite-size即一口即食;Single Concept Learning即单一概念的学习,还有人们的专注时间缩短。早年微软研究发现,人们平均专注时间由2000年的12秒,缩短至2015年的8秒。9年后的今天,人们的专注力可能已降至6、7秒甚至更短。这个变化促成微学习的兴起,学习越来越碎片化,人们务求在最短时间内取得重点。
《国际教育研究评论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Review)2018年发表的文章“The Effectiveness of Microlearning to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Ability”提及,微学习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将知识分成小块并传递给学习者,使他们易于理解,而且能化成长期记忆。为此他们进行了实测,将小学生分成两组,一组使用微学习的教学方式,另一组则采用传统教学法,为期六周。测试结果发现,微学习组的学习效果比传统组优胜约18%,从而得出使用微学习能提高学习成效的结论。
微学习不受时间与地理限制,也不局限于线上或线下,最重要是以简短和易于消化的方式呈现资讯,例如透过图像、影片、音讯等多媒体元素,亦容许学习者专注于特定的主题。这种学习模式提高可及性,学习者可随时随地在任何装置上吸收资讯,同时可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促进自主学习及个性化学习。
微学习频道应运而生
在外国早已兴起微学习,亦有不少渠道提供教材,有助师生掌握微学习的精髓。英国广播公司(BBC)更设有Bitesize网页,为中小学生提供微学习资讯,内容按年级和学科分类,也有与课程相关的简短影片,协助他们自学。针对较年幼的学生,内容互动性强,透过迷你课程(mini courses)引导学生逐步完成各个主题。在中学生的教材方面,网页备有一套适合中学生的游戏,内容涵盖数学、地理、科学、历史等科目。
(BBC的Bitesize网页提供微学习资讯。)
(根据学科提供适合小学生的游戏。)
另有为教师而设的BBC Teach网页和YouTube频道,网页有数千个与课程相关的影片,按年级和学科排列,例如“Young Reporter”支持年轻人培养内容创作的技能,并分享自己的故事。这是一个支援教师的微型网站,提供持续专业发展(CPD)指导,以及其他教师的建议和专题文章。
微学习在香港学界的发展
在香港,微学习已逐渐成为大家的学习方式,多媒体影片往往压缩至数分钟,以迎合大众需要。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HKU SPACE)甚至推出微证书 ,这是短期、独立的课程,属规模较小的学分制课程,可累积学分以获得证书或文凭资格。大部分微证书课程都是短期性质,约需30个课程小时便能完成,学员可根据个人兴趣、目标和专业需要来选修课程。
(Dr Lucas Kohnke分享微学习活动的好处。)
香港教育大学英语教育学系高级讲师Dr Lucas Kohnke曾以影片讲解,如何透过微学习活动加强网上教学和混合式教学。Dr Kohnke指微学习提供一口大小的内容,学生可以轻松地吸收和记住这些内容。他分享了一些教育App,可支援网上学习的微学习活动,例如测验、互动影片和游戏化,并提出微学习的七大贴士,有利学生学习︰
1. Make it focused(集中化)
2. Make it simple(简单化)
3. Make it graphic(图像化)
4. Make it interactive(互动化)
5. Make it short(简短化)
6. Make it social(社交化)
7. Make it mobile adaptive(手机适用)
Dr Kohnke提及手机适用的微学习很有效,既方便观看简短的影片、存取资料图表,又能在Podcast上收听各式各样的访谈,即使要进行小测验也没有难度。以上每个项目只花2至6分钟便能完成,可以尽情地利用碎片化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