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学与教提案︰从两大方向构思课程

粤港澳大湾区(大湾区)是国家重大的发展战略,在教育政策方面,鼓励粤港澳三地高校合作交流,尤其在科研、人才培育、办学等范畴上,同时推动本港中小学与大湾区内学校缔结为姊妹学校。高中公民与社会发展科已推展两年,全港小学亦将于2025/26学年起开始推行人文科,教师应如何按课程指引规划课程内容?大湾区课程、学与教又有何潜力?

大湾区包括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以及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九市。2017年7月1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粤港澳三地政府共同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确立合作的重点领域,及至2019年2月18日,国家颁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课题结合生活与文化遗产

有关大湾区的课题网上有大量资料,但目前未有固定的课程。大湾区以至广东省拥有丰富的社会历史遗产、多样化的地理景观,以及经济和教育发展的潜力。香港教育大学校长李子建教授早前于「学与教博览2023」的研讨会上,从价值教育、环境教育、生命及生涯规划的角度探讨,他提出大湾区课题教学有两大方向,「第一条线,从衣食住行入手最容易,因为结合生活;第二条线,结合文化遗产、自然景观、科技与经济发展。」


(香港教育大学校长李子建教授提出大湾区课题教学的两大方向。)

大湾区海陆兼备,地貌多样性,拥有十多个国家地质公园和国家森林公园。李教授指出,师生可以从生态、地貌、海洋、山脉等地理层面了解大湾区,也可以作为学与教的议题,结合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让师生更容易掌握议题。李教授认为,从环境教育出发,师生除了认识与参与其中(亲身到访),应进一步思考改善环境的方法。他提及体验式学习须更深化,教师带领学生到内地考察后,要引导他们作出反思,这是一个重要的学习过程。他举例可将课题延伸,进一步探讨「广东省与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比(节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以位处于大湾区腹地的佛山为例,它与广州共同构成「广佛都市圈」,也是「珠江-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广东省经济版图中有著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港高中公民与社会发展科课程中包括内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了解国情及国家教育发展方针。广东省佛山市教育信息网络中心主任岑健林教授提到,佛山作为艺术文化之都,既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又汇聚粤剧、武术、广纱、陶艺等民间艺术,成为本港学校到内地交流的热点之一。


(岑健林教授(中)欢迎香港师生到佛山考察交流。)

借镜内地城市学与教案例

除了积极推动文化交流外,佛山在教育与创新科技方面亦有突出发展。岑健林教授表示,广东省教育厅于2017年开展教育「双融双创」,「双融」是指资讯及通讯科技(ICT)与教育、教学的双向融合,「双创」则指教师与学生的创新、创造。广东省教育「双融双创」智慧共享社区平台随之建立,目前已集结超过500个创新社团,每年吸引40万学生参与社团的网上或实体课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思维。


(万飞校长(中)讲述学校如何开拓教学资源。)

大湾区另一城市东莞亦急速发展,对教育和人才培育需求大。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东莞市松山湖实验中学校长万飞表示,应对创新教育发展需打开教师的边界,实行「人人皆为师」,才能培育更多创新人才。他以该校为例,开设二百多个选修课,但教师只有百多人,如何应付庞大的学科需求?于是校方邀请社会各行各业的精英,包括银行行长、高校院长等四十多位人士,共同开发及设计学校课程,万校长认为这些课程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他指学校会在长假期安排学生到高等院校及科研中心学习,由教授学者担任主教,该校教师则作为助教的角色,以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