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微」於「宏」教學更得心應手

教師絞盡腦汁只為令課堂變得更富趣味性,同時讓學生學有所長,因而將傳統教學與電子學習融會貫通,以「混合式學習」(Blended Learning)模式上課。混合式教學結合了不同的學習模式和教學策略,包括宏學習(Macrolearning)和微學習(Microlearning)。這兩種方法各自具有優勢,在教學上相互補足,推動學生自主學習,提升學習成效。

宏學習VS微學習

宏學習是指在較大和更完整的範疇上進行深入學習,通常涉及更長的學習時間和更多的學習內容。它強調整體性學習和深度理解,並提供實踐、反饋和反思等關鍵的教學元素,特別適用於複雜的技能和知識領域。而微學習則指以小的學習單元進行學習,並注重在短時間內提供關鍵的學習元素。一般而言,微學習更靈活和便利,可以隨時隨地進行,並且更容易引起學習者的興趣和參與度。它可以提供即時的知識和技能支援,適合節奏緊湊及碎片化學習需求。

有研究表明,宏學習和微學習並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的。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習目標和學生的需求,結合這兩種方法,創造一個更靈活、個性化且有效的學習環境。


(拔萃男書院附屬小學以混合式教學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

混合式教學滲入微學習元素

混合式教學是直資學校拔萃男書院附屬小學(下稱男拔附小)主要的教學方針,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與學習動機,也能照顧學習差異。拔萃男書院附屬小學電子學習統籌林立堃指出,小朋友從不同途徑接收資訊,有人喜愛文字,也有的熱愛影片、音樂等多媒體,混合式教學正好配合不同孩子的學習需要。以林老師教授的英文科為例,學科所使用的電子學習分為四大類,第一類是遊戲化學習,當完成一個學習重點後,教師會透過遊戲考核學生的認知,有助了解他們的學習進程;第二類為發展自主學習技巧,通過延伸學習活動促進學生自學;第三類是訓練創意思維,例如利用Padlet錄影並上載影片、以人工智能(AI)生成圖片。第四類則是學習管理系統,例如Google Classroom,協助批發功課及發放資訊。


(學生按「玩具車」題目,思考相關的形容詞,並利用AI生成圖片。)

這種混合式教學亦滲入微學習元素,林立堃老師表示微學習關乎短型的學習活動,男拔附小每節課堂為30分鐘,因此教師規劃課堂亦盡量以每堂一至兩個學習活動為主。學生利用iPad進行活動,重點學習一個課題後,再在課堂上鞏固所學。他以英文寫作為例子,撰寫一篇文章需時,教師將寫前預備劃分為小而多個學習項目,其中一個是構思文章內容,讓學生觀看影片後寫下文章重點。他又分享最近在課堂上的另一活動,就是以「玩具車」為題讓學生思考相關的形容詞,並透過AI的prompt提示指令,用AI生成圖片,然後應用圖片來寫作。


(學生在英文寫作的寫前預備活動,利用iPad搜集資料。)


(之後分拆學習活動為寫初稿、自我反思及完成最終稿。)


(學生完成寫作後再作反思,並透過影片分享想法。)

分拆課堂活動提升學習動機

林老師認為,微學習可以應用於將冗長的學習活動分散。他提倡了在英文寫作學習上使用「電子寫作檔案」,當中的的寫前預備已可拆分為三個寫作活動,方便學生進行最終的寫作任務。他坦言喜歡微學習的概念,「小學生的專注時間不長,如果加入更多微學習元素,可以善用他們的專注時間,也避免將學習內容拖長而引致沉悶。」不過,他提及香港較着重任務型學習(Task-based Language Learning),講求完整學習歷程,也礙於課堂趕急,較難做到微學習。


(拔萃男書院附屬小學電子學習統籌林立堃(中)認為小學生較適合微學習。)

學生透過電子學習工具輔助學習,比坐在課室做紙本功課來得有趣,加上電子學習模式變化多,影片、遊戲等都大大提升他們的學習動機。林老師有感小學生較適合微學習,除了專注時間不長外,如果學習活動看似艱難又複雜,足以打擊小朋友的學習動力。至於中學生和大專生 / 大學生,則宜逐漸轉向宏學習,以應付課業上的專題和研究,這方面難以用碎片式學習方法來建構。

微學習將是學習趨勢,林老師分享當社會盡量減少考試導向,更應投放更多資源與心力在學習活動方面。他相信微學習是一個良好的趨勢,「讓學生多方面接觸不同的學習活動,切合學生各種學習模式,越多元化越幫助到不同的小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