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校園提供土壤 促數字教育植根香港

為校園提供土壤 促數字教育植根香港

隨科技急速發展,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應用層面日益廣泛,不少學校也正嘗試使用新技術來輔助學與教。行政長官在2024年《施政報告》提出於中小學持續推動STEAM(科學、科技、工程、藝術及數學),促進創新科技如人工智能與教育深度融合,更成立「數字教育策略發展督導委員會」(委員會),為推動本地教育創新與科技應用做好充分準備,助力香港教育迎接未來挑戰。

委員會成立時強調,要辦好數字教育,除了學界的參與,還需要與各界持份者保持聯繫,集思廣益,並深入了解學校的實施情況,適時檢討和總結經驗,優化相關措施。香港教育城(教城)多年來與教育局合作,更是推動數字教育的緊密協作伙伴,將會為學界推出一系列創新項目,讓師生及早掌握數字技能,並擔當「超級聯繫人」角色,積極促進跨界別的聯繫和合作。

把握全球趨勢  未來發展對準人工智能輔助教學

據2024年的最新調查數字,全球大約五分之二(44%)的兒童已積極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超過一半(54%)更用於學校功課之上;五分之三(60%)教師亦聲稱已將人工智能融入教學實踐之中,最常見(51%)的人工智能工具是教學遊戲。

事實上,香港在數字教育的推行上具有穩建的基礎,電子學習在學界早已全面普及,學校資源亦有分配在硬件配置、教師培訓和教學應用之上。在疫情期間,即使面對長時間的停課,學校也能克服客觀環境的障礙,活用各種遙距的電子學習工具和混合教學模式,順利支援學生在家中持續學習,達到「停課不停課」。

在電子教學的穩健基礎之上,委員會提出未來推動數字教育的方向將集中在學、教、評三方面,發展重點對準在於如何運用AI輔助教學。

教城與教育局聯手  促教育平等及資源共享

以推動數字教育的發展為目標,委員會將於未來將展開四方面的工作:

  1. 提升學生數字素養與技能,讓學生有效並符合道德地運用數字技術,成為負責任的公民及終身學習者;
  2. 加強數字教育相關的教師專業培訓,推動學校運用創新科技(尤其是人工智能)輔助教學,以鼓勵教學創新,提升學與教效能;
  3. 優化數字教育基建的配套,建立智能化的學習環境;
  4. 加強與本地、內地或國際創科機構、專上學院及相關界別聯繫,增強協同效應。

其中,在持續優化數字教育基建的配套上,建立智能化的學習環境方面,教城將擔當支援角色,配合教育局發展不同的支援措施,讓所有學生都享有使用數字技術學習的機會,促進個性化學生,達致優質資源共享的目的。

共建「AI教學生態圈」  為校園創科教育提供土壤

教城自2000成立以來,透過IRIS(資訊Information,資源Resource,互動Interaction,服務Service)四大框架,凝聚超過150個合作伙伴,為全港中小學打造專業的學與教平台,提供多元化的資源。近年,教城緊貼社會發展和學界需要,推出了人工智能及運算思維的網上課程,為學生提升數字素養和技能,同時亦支援教師專業培訓。

教城未來將為創新科技植根校園提供土壤,助其蓬勃發展。教城將以「超級聯繫人」角色,連結政府、創科界、教育界及研究機構,積極建立「AI教學生態圈」,推動教育界與創新科技界加深合作,培育具國家觀念、有承擔和國際視野的新一代。

教城已在3月14日與四位策略伙伴簽署合作備忘錄,包括香港教育大學數碼港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智慧城市聯盟,將為在職教師、準教師等提供專業發展培訓和實習機會,更致力為教育界引入嶄新教育科技方案,包括人工智能、AR/VR技術和遊戲化學習等創新教學工具等,促進知識共享。同時,教城積極搭建學界與創科界的橋樑,把創新技術和教育科技方案引入校園,進一步推動人工智能的應用和STEAM教育全面發展。

(教城董事會主席李漢祥先生(右二)在「香港教育城25周年啟動禮」上表示,教城將發揮「超級聯繫人」角色,積極建立「AI教學生態圈」。)

教城亦即將推出多個嶄新項目,包括配合政府舉辦首屆「數字教育周」,將結合年度盛事「學與教博覽」和「人工智能學與教應用國際高峰會,一方面以多元化的形式讓教師掌握AI教學應用,另一方面加強教育界與不同國家、不同界別的專業人士的聯繫,共同探討人工智能和前沿科技的發展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