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遊戲說話:治療孩子心靈 紓緩情緒問題

「玩具是兒童的詞彙,遊戲是他們的語言。」遊戲是兒童的天性,是他們最自然的表達方式。透過自主的玩耍,兒童能獲得滿足、主導權、成功感等治癒身心的正面發展。近年,遊戲治療於教育界日趨普及,越來越多學童以遊戲來治療心靈,以及紓緩情緒問題。兒童遊戲治療師何珈燕為我們分享當中的種類及成效。

指導性與非指導性遊戲治療法

根據美國遊戲治療協會指出, 遊戲治療是由遊戲治療師有系統地透過遊戲的治療力量協助兒童預防或紓緩心理困擾, 以達致個人成長及發展。「成人的心理治療一般以言語表達為主, 而兒童則以玩代替語言,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何珈燕解釋:「遊戲治療主要分指導性與非指導性( 亦稱兒童為本遊戲治療) 兩種。前者是有方向及結構化的遊戲, 遊戲治療師設定具體目標, 並因應目標訂定適切的遊戲活動, 過程中高度引導兒童提升某種能力。後者則以兒童為本, 由兒童主導遊戲, 遊戲治療師提供整全的玩具類型, 讓他們自由選擇遊戲活動, 過程中以不同方式表達關和同理心, 與兒童建立互信互動關係, 從而進行治療。

(兒童遊戲治療師何珈燕相信兒童的內在能力, 他們自身會有足夠能力面對困難。)

認識遊戲治療常見的玩具類別 相信兒童的內在能力

進行遊戲治療時, 遊戲治療師會在一個舒適安全的環境下, 提供不同玩具及遊戲工具( 表一)。一般而言, 遊戲治療主要用於3至12歲的兒童, 協助他們克服生活上遇到各種困難、困擾及不安情緒。治療以一對一的形式進行, 每節歷時40至60分鐘, 治療歷時十多節至二十多節不等, 視乎兒童的需要、個性及進展而定。

治療期間, 遊戲治療師會因應兒童的遊戲活動應用不同的技巧, 當中包括: 描述兒童當下的遊戲活動及反應、全然接受兒童出現的情緒或行為、理解並回應背後的用意, 以及為遊戲形式設下安全限制等。何珈燕表示, 遊戲治療其中一個核心原則, 就是相信兒童的內在能力,他們自身會有足夠能力面對困難。目前的狀況只是不利他們發揮, 透過循序漸進地引導, 便能啟發他們的能力, 建立正面的態度。

常見的六大玩具類別 (表一)

類別 內容 目的
1) 撫育類玩具 照顧嬰兒、醫療箱、烹煮用具 從兒童如何照顧弱者了解他與他人的相處和關係
2) 真實生活類玩具 玩具店、學校、交通工具等 反映兒童的生活經驗
3) 建立能力的玩具 積木、球類 幫助兒童增加控制感,建立自信
4) 攻擊元素的玩具 玩具槍、兇惡的動物、玩具劍 幫助兒童安全地表達憤怒、不快
5) 想像力玩具 不同職業的服裝、化妝品 展現內心的願望,體驗並滿足不同的可能性
6) 創意表達玩具 沙、水彩、顏色筆 啟發兒童以非語言方式表達情感

(各種玩具都有其治療目的,例如積木有助建立兒童掌控感,從而建立自信。)

遊戲隱喻兒童表達內心世界 有助紓發情緒

臨床經驗,遊戲隱喻兒童內心世界,當兒童在安全舒適的治療環境,在遊戲治療師協助下,遊戲發揮了治療的能力。何珈燕舉例,有一位在教師、同學及其他家長眼中的乖巧男生,回家後卻是一位常發脾氣的孩子,讓父母大為苦惱,在遊戲治療初期,他表現拘謹,縱使告知他不用收拾玩具,他仍堅持每次把玩具收拾妥當,才轉換其他的玩具。經過不斷引導,在互信基礎下,得知男生一直要求自己成為別人眼中的乖孩子,長期壓抑情緒,最終出現在家胡亂發脾氣來排解壓力。經過治療後,他終於放鬆,明白在不傷害別人的情況做回自己,也同樣獲得尊重。透過遊戲治療,紓緩及排解了他的心結,自此也沒有出現在家胡亂發脾氣的情況。

遊戲治療有助改善生活品質

隨着近年學界關注兒童的情緒健康,有部分學校設立遊戲治療室,或邀請遊戲治療師舉辦家長講座,分享如何在家中設立「遊戲角」,與子女進行「特別遊戲時間」,達到遊戲治療的部分效果。不論是教師、家長或學生,何珈燕鼓勵大家了解遊戲治療,以開放正面的態度認識遊戲的益處。事實上,透過治療,有助我們理解兒童的內心世界,甚至發現潛在的發展問題,從而對症下藥,提升他們的身心靈健康。她舉例,曾有家長表示孩子出現情緒問題,治療過程發現孩子可能有發展遲緩,家長接受評估建議。在孩子被評為發展遲緩後,同步調整治療的方式及內容,及後孩子也取得階段性成效。同時,她建議在設定遊戲角時,除了放置不同種類的玩具,讓他們自由選擇之餘,也應尊重他們的遊玩方式。成人參與時,可擔當配合的玩伴角色,不宜過度介入,有助他們抒發情緒。另一方面,及時支援兒童身心靈的需要,讓他們健康發展,不止有助建立和諧的家庭與校園生活,亦有助未來的學習及日後的成長。

(在遊戲治療師協助下,遊戲發揮了治療的能力。)

(資料來源:學與教博覽會訊2024

學與教博覽2024

立即登記獲取入場證,參加一系列前瞻性的研討會、工作坊,與頂尖教育專家及同行交流。出席後可登記獲取多達24小時的持續專業發展(CPD)時數。

www.LTExpo.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