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經歷過以下情景嗎?——在手機上看TED演講、回家途中聽Podcast……在這個分秒必爭的世代,時間碎片化,學習亦被切割成越來越小的碎片,以各種方式融入生活的隙縫中。一口即食的「微學習」,符合現代人的學習模式,是電子學習的未來一大趨勢。
迎合新世代的學習模式
我們該如何定義微學習?美國學者Stephen Meyer於2015年的美國人才發展協會(Association For Talent Development,簡稱ATD)上,以“Bite-size Content and the New e-Learning”為題演講,提出了他對微學習的定義。他指微學習有三個層面涵義,包括Bite-size即一口即食;Single Concept Learning即單一概念的學習,還有人們的專注時間縮短。早年微軟研究發現,人們平均專注時間由2000年的12秒,縮短至2015年的8秒。9年後的今天,人們的專注力可能已降至6、7秒甚至更短。這個變化促成微學習的興起,學習越來越碎片化,人們務求在最短時間內取得重點。
《國際教育研究評論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Review)2018年發表的文章“The Effectiveness of Microlearning to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Ability”提及,微學習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將知識分成小塊並傳遞給學習者,使他們易於理解,而且能化成長期記憶。為此他們進行了實測,將小學生分成兩組,一組使用微學習的教學方式,另一組則採用傳統教學法,為期六週。測試結果發現,微學習組的學習效果比傳統組優勝約18%,從而得出使用微學習能提高學習成效的結論。
微學習不受時間與地理限制,也不局限於線上或線下,最重要是以簡短和易於消化的方式呈現資訊,例如透過圖像、影片、音訊等多媒體元素,亦容許學習者專注於特定的主題。這種學習模式提高可及性,學習者可隨時隨地在任何裝置上吸收資訊,同時可按照自己的節奏學習,促進自主學習及個性化學習。
微學習頻道應運而生
在外國早已興起微學習,亦有不少渠道提供教材,有助師生掌握微學習的精髓。英國廣播公司(BBC)更設有Bitesize網頁,為中小學生提供微學習資訊,內容按年級和學科分類,也有與課程相關的簡短影片,協助他們自學。針對較年幼的學生,內容互動性強,透過迷你課程(mini courses)引導學生逐步完成各個主題。在中學生的教材方面,網頁備有一套適合中學生的遊戲,內容涵蓋數學、地理、科學、歷史等科目。
(BBC的Bitesize網頁提供微學習資訊。)
(根據學科提供適合小學生的遊戲。)
另有為教師而設的BBC Teach網頁和YouTube頻道,網頁有數千個與課程相關的影片,按年級和學科排列,例如“Young Reporter”支持年輕人培養內容創作的技能,並分享自己的故事。這是一個支援教師的微型網站,提供持續專業發展(CPD)指導,以及其他教師的建議和專題文章。
微學習在香港學界的發展
在香港,微學習已逐漸成為大家的學習方式,多媒體影片往往壓縮至數分鐘,以迎合大眾需要。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HKU SPACE)甚至推出微證書 ,這是短期、獨立的課程,屬規模較小的學分制課程,可累積學分以獲得證書或文憑資格。大部分微證書課程都是短期性質,約需30個課程小時便能完成,學員可根據個人興趣、目標和專業需要來選修課程。
(Dr Lucas Kohnke分享微學習活動的好處。)
香港教育大學英語教育學系高級講師Dr Lucas Kohnke曾以影片講解,如何透過微學習活動加強網上教學和混合式教學。Dr Kohnke指微學習提供一口大小的內容,學生可以輕鬆地吸收和記住這些內容。他分享了一些教育App,可支援網上學習的微學習活動,例如測驗、互動影片和遊戲化,並提出微學習的七大貼士,有利學生學習︰
1. Make it focused(集中化)
2. Make it simple(簡單化)
3. Make it graphic(圖像化)
4. Make it interactive(互動化)
5. Make it short(簡短化)
6. Make it social(社交化)
7. Make it mobile adaptive(手機適用)
Dr Kohnke提及手機適用的微學習很有效,既方便觀看簡短的影片、存取資料圖表,又能在Podcast上收聽各式各樣的訪談,即使要進行小測驗也沒有難度。以上每個項目只花2至6分鐘便能完成,可以盡情地利用碎片化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