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自然為本的教育

伸手可及的大自然是最好的教室延伸,透過欣賞、探索、認識與人類共存於大自然的植物及動物,從生活中取材並結合學習主題,不但可以創造出更愉快有趣的學習環境,提升教學效能,還有助學生建立正向的人生價值觀。九龍三育中學提倡「大自然融入教育」的教學策略,建立具特色的跨科協作、課外學習和多元化活動,鼓勵學生在自然環境和真實世界中親身探索和學習知識。今期訪問會深入了解受訪學校如何善用大自然來營造不一樣的教學環境,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及培養正向價值觀。

後疫情的藥療︰大自然融入教育

大自然蘊含許多寶貴的資源。九龍三育中學一直以來鼓勵學生多探索身邊的大自然環境,運用觸覺、視覺、嗅覺、味覺和聽覺,去感受及學習這些非電子產品及網絡世界所能觸及的實體經驗。以往學校會定期於體育課安排行山遠足活動,以及露營、歷奇等課外活動。梁詠梅校長提到學校推行全方位「大自然融入教育」是源自於疫情期間學生經常困在家中進行網課,缺乏接觸大自然的機會。因此,她希望於疫情過後透過大自然的助力,幫助社交復常之餘,亦能對學生身心靈健康及成長有所裨益

「三育小農圃」便是學校推行大自然教育的起步點。學校於天台建立農莊,讓學生化身為小農夫去體驗有機耕種的樂趣。由翻土、播種、施肥、澆水去到收割,學生親身參與其中。耕種體驗既可以讓學生感受種植的喜悅和成就感,更培養他們的耐性和責任感,學習分工合作和團隊精神。梁校長認為充滿生命力的大自然具有特別的治癒作用。透過學習照顧植物,可以培養學生的正向思維和心靈韌性,舒緩情緒。由種植活動起步,學校又陸續配合生物科的課程,發展水種植物的實驗,教導學生以科學方式觀察及記錄農作物的生長,結合種植活動與學科知識的實踐。


(校園一隅的小農圃,既能綠化校園,更能讓學生隨時隨地欣賞及享受大自然。)


(學生在老師指導下進行水耕種植。)

配合教學課程 營造貼近大自然的學習環境

另外,部份科學科的課程涵蓋生態環境及生物多樣性等課題,學校也會配合教學進度,安排一些戶外學習活動。該校的梁子恒老師分享,學校曾安排學生外出花墟公園,考察及認識植物,並探索周遭的大自然環境,了解不同的葉子、花朵的品種,實踐課堂上所教授的植物課題知識。

大自然的學習主題也連結其他多元化的活動。學校會舉辦「全方位學習日」,帶領初中年級的學生外出進行觀鳥活動,讓學生有機會欣賞大自然。廖志華老師也提到活動會邀請生態專家先講解如何分辨鳥類的品種和了解鳥類的習性,再讓學生分組觀察,其中中三年級的學生更會進行實地數據研習。學習日的目的不但是希望學生走進大自然,更想讓他們學懂珍惜自然界的資源,明白愛護大自然及維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學生走出課室參與觀鳥活動,再即場進行分組研習。)

全校推動及參與大自然教育

大自然教育具備無窮無盡的可能性,學校又如何發掘它的不同面向,再融入到課程當中?九龍三育中學配合「大自然」的主題,提供不同種類的活動,推動全校師生一齊「親親大自然」。除了上述的種植活動外,學校亦有飼養鬃獅蜥的「童養蜥計劃」、設立生態魚缸的「魚缸造景」學會等,增加學生於校園接觸自然生態環境的機會。其中比較特別的體驗莫過於由校長發起帶隊的「生態夜行」,深入龍虎山及大埔松仔園等不同地方,在生態導師陪同下,與學生及家長夜探大自然,觀察小動物的夜間生活。梁校長希望學生能在過程中了解到人類與大自然如何於城市中共融相處。


(學生擔任照料員,一起照顧學校的「小成員」。)

以大自然作為教學的媒介,教學變得更多樣化、學習變得更有趣。想了解更多教育議題及最新教育趨勢,立即登記教育界年度盛事——「學與教博覽2023」。博覽參觀人士及團體登記現已開放,誠邀教育界同工登記參與,獲取免費入場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