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職業定型 認識自己、開闊眼界

聽到生涯規劃,許多人會立刻聯想到職業導向,亦常聚焦於升學的規劃和輔導。然而這只是生涯規劃的其中一面,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瞭解自己的志向、興趣和能力。以往的生涯規劃,可能早早教學生定立目標,然後一步步向着目標前進。但大家有沒有想過,由開始制定目標,到畢業投身社會,可能已過了七、八、十年,世界已不再一樣。那麼早定下的生涯目標,或許已不再適應萬變的世界。今日的生涯規劃,更聚焦於認識自己、適應世界,要幫助學生瞭解自己的長處、明白世界有多大、有許多不同的道路正等待他們。現在,就讓我們跟隨着基督教香港信義會葵盛信義學校的生涯規劃課程,看一看他們的小學生如何面對自己的將來。

早於2021年,教育局已就生涯規劃的重要性製定相關指引,希望學校不要把生涯規劃簡單歸類為職業輔導。基督教香港信義會葵盛信義學校的陳敬㼆主任表示,由於疫情的緣故,許多小學生都缺乏外出活動的機會,加上,學生在訂立志向的時候,往往會受到家庭的社經背景限制,其眼界難免受影響。因此學校更重視生涯規劃,提倡把課程滲透、實踐學習和反思學習相互結合,促進學生自我認識,進行升學及就業探索,以及升學規劃及管理。當學生學懂更多和職業發展相關的軟技巧,就能好好裝備自己。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葵盛信義學校徐起鸝校長把生涯規劃的教育概念帶入校園,希望學生日後能更自信地展開中學生活。)

瞭解性格特質 鍛煉品格核心能力

教育局的生涯規劃指引主要針對小四以上的學生,但基督教香港信義會葵盛信義學校不但設有主題學習周,更為生涯計劃而特設學生培育日。其體驗活動由一年級開始,涵蓋了各個年級,且有不同的側重和導向。以一年級為例,課程設計會更重視幫助學生適應環境和學會學習。陳主任分享了背後的原因:「在後疫情時代,生涯規劃應該結合成長教育,特別是小學一年級生,他們這幾年深受停課影響,群體學習的資歷更淺,較以往的學生更難適應小學的生活和節奏。當他們來到陌生的環境時,對同學和教師都未有認識,這些環境壓力或會為他們的學習歷程帶來負面影響。」

陳主任和學生培育組安排一年級學生參觀正向品格教育館和方舟生命教育館,同學們會一起參觀、遊歷、甚至在牆上共同創作。豐富的體驗活動不單讓學生攜手面對挑戰,更有助鍛煉個人的品格核心能力,瞭解自己的性格特質,這些都是小學生涯規劃的重要元素。


(一年級學生參與正向品格教育館的遊歷活動,一同合作與成長。)

掃除職業刻板印象

小一、小二的活動以認識自己為主題,而到了三四年級,學校就會讓學生接觸更多職業資訊。關於主題學習周的滲透教學,陳主任特別提及了一項重要目標,那就是通過不同的職業體驗扭轉學生對職場的刻板印象。例如社會上會有意見認為某些職業只能由男性或女性出任,又或是某些種族的人只能從事某些特定的工作等。針對這些議題,單純的體驗活動未必能說得一清二楚,這時學校便會在校本生涯規劃課中善用敎育局的資源,加入不同行業人士的訪問片段,讓學生知道少數族裔也能成為消防隊長或副校長等專業人士。通過有系統的課程編排,學生漸漸能明白到,不管是甚麼種族,說哪一種母語,只要能力所及,就能從事任何喜歡的工作。


(職業體驗活動,學生會扮演空中服務員、外科醫生等,體驗他們的工作。)

「一日中學生」 升學不只看分數

除了職業體驗活動,為了幫助學生建立升學和選校的概念,學校為五年級學生安排了「一日中學生」活動,帶領學生到天主教慈幼會伍少梅中學進行體驗和參觀。陳主任指伍少梅中學是區內一間頗有特色的學校,設有數碼實驗室和很多特別的課程,希望活動能拓闊學生的視野。「以往說起升學、選校,大家幾乎只在乎成績和升學率,未必會花時間去瞭解學校的文化和背景。而當學生去到伍少梅中學,會發現中學的生活可以很多元化,例如學校有教學生進行咖啡拉花,更設有貓舍,讓學生一起照顧流浪貓等。加上伍少梅的學生會親自向同學分享中學生活的點滴,這些都有助同學對中學生活有更真切的瞭解。」

陳主任指出,他們安排參觀和體驗活動,目的不是要學生馬上定立自己的發展方向或是選校,而是想同學明白,出路和升學不會只有單一的指標,一定要多瞭解、多嘗試,才能作出最合適的抉擇。她發現許多學生完成中學體驗後,會開始留意心儀的學校是否重視全人發展,許多學生更會瀏覽其他學校的網站,瞭解學校會舉辦哪些活動。這種求知和探索的精神,正正是學校生涯規劃課程的成果。


(參觀伍少梅中學,瞭解到中學不只提供書本內的知識,還可以從貓舍中學習照顧動物,培育責任感。)

反思內化 與家長同步學習

被現代教育特別重視學習的內化,因此推行生涯規劃教育,反思教育也是重要的一環。陳主任指他們主要是用4F的反思方法,分別是Facts(事實)、Feeling(感受)、Finding(發現)、Future(未來)。引導學生就活動進行反思和分享。同學在參與學生培育日的活動後,除了要完成一堂三十分鐘的反思課外,還有機會在早會向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學校更安排了部分學生到新城電台分享自己的經歷,給予學生歷練的機會。

陳主任更指出,這種反思教育,受惠的不只學生,更包括家長。因為學生的生涯規劃一定需要家長參與,而這些反思教育能讓學生向家長分享自己的體會和感受,也能改變家長對學生升學及職涯的刻板看法,有助與子女建立更和諧的溝通。


(以反思課堂和工作紙,幫助學生進行學習內化,檢視自己的得着。)

經過基督教香港信義會葵盛信義學校的分享,會發現小學的生涯規劃教育,從不局限於升中面試和職業輔導,而是可以結合成長教育、價值觀教學等元素,讓學生認識自己,也更瞭解如何尋求成長出路。在21世紀,世態的變遷往往令人措手不及,因此生涯規劃不應是單純的知識性分享,而是該帶領學生去拓闊視野,這是他們生涯發展中最需具備的能力。如果老師想觀摩更多教育界同工的正向教育心得,可於Go eLearning重溫「學與教博覽2022」的研討會,通過瞭解多元化的教學法啟發更多教育思維,也能瞭解更多21世紀的教學趨勢。

關鍵字詞

伙伴活動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