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及數據中發掘出下一項發明!

發明大多來自偶然的發現——某個聲音、某個物件、某項前人的發明,用意想不到的方式將它們連結起來,或許就是面前難題的答案。隨着數碼世代的發展,數據隨處可及,觸發靈光一現的機會越來越多,只在乎我們怎樣連繫和運用。一起細讀以下兩個故事,看看發明家如何突破思考框框,抓住靈感,善用數據,為人類社會帶來裨益吧!

突破固有框架 發明就在身邊

Hedy Lamarr本身是位演員,喜愛觀察身邊事物及發明。由於她的第一任丈夫為軍火商,令她對軍事有所認識。在二戰期間,Hedy在派對上認識了為電影編樂的George Antheil,兩人都希望為戰勝軸心國出一分力。那時候,美國用以發射魚雷的無線電波經常受到敵方干擾,於是Hedy就大膽提出「跳頻」的概念,即是將電波以數個不同頻率傳輸,情形就好比駕駛時不斷轉線以避開車龍一樣。那接收電波一方又怎樣收到這些跳動的頻率呢?在言談間,他們發現運用鋼琴打孔紙卷原理,就可將兩端要接收的所有頻率同步了。這項發明稱為「展頻技術」,是今天的藍芽技術及Wi-Fi傳輸的前身。其實靈感就藏於生活細節中,只要你突破固有思想框框,嘗試用意想不到的方法解釋問題,創意點子或發明或許就在你身邊。

活用數據 舊藥新用

Atul Buttee是位生物醫學家,同時是美國計算健康科學院的領導。他的團隊在2002年時蒐集了大量醫療及病歷數據,以研究某種新藥對血壓的影響。研究過後,Dr Buttee不想隨意浪費這龐大的實驗及病歷數據,因此從中整理爬梳,為一些舊藥尋找新用途。最後,團隊透過演算法,發現一種自1950年代起用於抗抑鬱的藥物,原來有助縮小肺癌腫瘤。在AI大數據發展一日千里的時代,我們除了不斷蒐集大數據,也別忘記可以靈活運用現存的數據,還得跳出框框,動動腦筋,你也可以為「再發明」,為產品賦予新用途!

學習和做試題孜孜不倦,很多時僅是不斷吸收。倘若你能仔細觀察身邊大小事情,靈活運用所學,適當時候翻翻大數據,發明或許就在眼前。Hedy、George和Dr Buttee雖然來自不同的時代,但他們都能突破當時的界限,嘗試將不相及的事情串連起來,最終成為改變世界重要的一步。「溫室效應」、「極端天氣」、「減排減碳」這幾個詞,相信課堂中時有聽見,你有想過創意及大數據或許是緩解氣候危機的新出路嗎?報名參加「Master Code編程大賽2022/23:AI創想氣候藍圖」,將你的創意化為發明,利用編程為人類締可持續發展的未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