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夏日正盛,老師和學生是否正在享受暑假的愉悅時光呢?暑假是悠長學期過後,給學生和教師放鬆的機會。對學生來說,它的意義不一定在於必須學到甚麼,而是能否藉着假期體驗與平時上課不一樣的生活。當然,若然學生能在假期中發掘和發展自己的興趣,或者創造難忘的經歷,那麼這個假期已甚具價值。不過在長假之後,往往有一個現象備受關注,那就是「學力流失」(summer learning loss),即是學生在假期後對之前所學有所遺忘,導致開學後成績出現滑坡和退步的現象。談到退步,可謂「一詞激起千層浪」。然而,這現象其實並非必然,亦非防不勝防。只要大家擺正心態,明白學習從來都是漫長的征途,那麼即使學生真的出現學力下滑,大家也會明白這只是另一個巔峰的起點。
「學力流失」非必然
「學力流失」一詞由來已久。早於約一百年前,學者就推測中小學生會因為暑假長假而影響學習表現;
部分學者更指出,學生在暑假過後的平均成績會較放假前遜色,故稱這個現象為「學力流失」。至於學生的表現會下滑多少,學術界則沒有統一和肯定的答案。就「學力流失」這個說法,一直從事兒童服務工作的香港社會工作人員協會理事凌煒鏗認為大家不宜過分解讀或擔憂。他指出,「學力流失」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部分學生在長假後,因為久未「練習」而影響表現,就好像老師在長假後也要重新備課、一般人太久沒有踏單車也會跌跌撞撞等,都是正常的現象。學生只要多花點時間重新適應,就能追回「流失」的學力。
(暑假當然要好好玩樂一番,但會否因此「忘形」,而讓成績下滑?這一直是學界和家長關注的重點。)
近年的疫情正正造就了研究「學力流失」的契機。凌煒鏗又引用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發表於2022年的研究,指出「學力流失」並非必然。這項研究主要探討COVID-19大流行對丹麥兒童學術表現的影響。
出乎意料的是,調查結果顯示漫長的假期並沒有對學生的成績帶來顯著的退步;換言之,學生的表現和非疫情時期相若。那麼,是甚麼造成這種認知誤差呢?凌煒鏗認為這跟近十年的教學模式和倡導息息相關。
電子化學習、遊戲中學習的潛在裨益
說到近十年學習模式的轉變,便不得不提線上學習的興起。現今的學生即使放假留在家中,仍可以通過各種自主學習平台鞏固所學。許多學習平台「寓遊戲於教學」,讓學生更有動力自主學習。這種學習模式無疑是疫情期間的一大功臣,讓學生在悠長假期後仍能維持學習表現,即使偶有退步,亦不難追回進度。
「更重要的是,教師、家長和學生,是否需要把『學力流失』看得那麼重?」凌煒鏗反思︰「作為註冊社工,我們經常接觸家長和學生,也明白大家重視成績的波動,然而大家亦要明白,成績有升有降是正常不過的事。特別是在長假期後,學生需要時間重拾學習的心情亦非不能理解,因此大家不用太過緊張。只要這『流失』並非持續性,我們便應用平常心去面對!」
想預防退步?把學習融入生活
凌煒鏗亦提到,如果家長或學生真的擔心假期後的學習表現,可以考慮在暑假期間,把學習融入日常生活,但不宜把學習行程編排得密密麻麻,以免失去暑假休息的意義。「要讓學習融於生活,首先要令子女處於多思考、多探索的狀態。學生在假期中有沒有接觸新的事物?有沒有認識新的朋友?甚至接觸新的遊戲、去新的場所,這種種活動都會讓學生保持思考,甚至在生活中學習或運用到許多知識。因此,假期中學生只要有不同的體驗,繼續有學習的興趣和動機,便能保持在學習的狀態。縱然學生不是真的在做練習,不是在確切地背誦知識,也能有助維持學習表現。」
想一想,假期生活也能活學活用!
- 購物體驗 (有助認識貨幣,掌握運算技巧)
- 旅行、認識新朋友 (建立自信、運用言語)
- 主題樂園、遊樂場體驗(接觸物理、工程相關知識)
- 閱讀課外書(增強閱讀能力)
- 參觀活動(閱讀場地指南,提升閱讀技巧)
相信大家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死記硬背或是重複性的學習模式不利於長遠的學習成果。同樣,要預防「學力流失」,背後的道理亦然。凌煒鏗知道不少家長會在開學前讓學生做較多的學術練習,讓孩子開學後更快重回學習正軌。他希望家長明白每一個學生、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學習步伐,無須因一時的落後而耿耿於懷。若然家長因為追求成績平穩而讓學生肩負額外的功課或壓力,最終或影響孩子的學習動機,長遠或適得其反。
我們推崇學習,指的是全面的學習能力,當中有閱讀能力、思考能力、記憶能力和表達能力等。假期後學生的「學力流失」,非但不一定會出現,即是有也大多針對學術上的表現,但看深一層,他們真的沒進步嗎?可能暑假後孩子的表達能力突飛猛進呢?
(只要讓小朋友保持探索的心,對世界充滿求知慾,便毋懼暑期帶來的學力流失。)
今個暑假,我們不如多鼓勵孩子,多問問他們︰
「今天發生了甚麼事?你有甚麼感受?」
「今天最難忘的活動是甚麼?為甚麼?你從中有何體會?」
只要大家一起思考、一起分享,大家都一同邁向進步的路上,「學力流失」也只是一道能輕鬆跨越的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