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教育模式源遠流長,以色列歷史學家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教授認為近代的「生產線式」教育源自工業革命。隨着社會由工業社會轉至現今的知識型社會,需要人才所擁有的知識技能大相徑庭,如以前組裝車輛需要大量人手,現已被機械人取締,令生產效率提升。為培育立足未來的主人翁,天普大學Kathy Hirsh-Pasek教授以「學習的科學」理論為基礎,建議學校和課程的變革方向,鼓勵和推動教育的重塑。
Hirsh-Pasek教授認為培育學生的廿一世紀技能是學校的教育目標之一,因此課程和教法須因時制宜地調整。她致力將科學和教育連繫,使科學變成顯淺易懂,能應用在教育、城市發展及數碼世界等領域,她參與的最新著作《Making Schools Work: Bringing the Science of Learning to Joyful Classroom Practice》,以「學習的科學」為本,配合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CED)提出的未來技能,並以真實學校例子,演繹如何應用遊戲化學習(Playful Learning)的原則於課堂中,提升學習成效及培育6C技能。
(天普大學心理學教授Kathy Hirsh-Pasek教授)
「成功」的科學——平等(Equity)、遊戲化學習(Playful Learning)和6C技能
Hirsh-Pasek教授認為一套成功的教育模式需要惠及所有學生、尊重不同文化和提倡平等,無論學生的種族、國籍、性別、傷健或社經狀況有否不同,學校和教師設計的教案也必須平等對待每位學生。
教授綜合了各學者、科學家和專家超過五十年研究而成的「學習的科學」,總結出六個組成最佳學習環境,構成遊戲化學習,從而提升學習成效的元素。第一個是「主動學習(Active)」,實驗證明學生在主動學習和需要動腦筋(minds-on)的時候學得最好。主動學習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透過發問問題和反思,專注並投入其中,與學生只聆聽和硬背資訊的「被動學習」恰恰相反。第二個元素是「投入(Engagement)」,保持學生的專注力是教育的一大難題,而觀察所得,學生在小組活動的專注度比在全班活動的高。主動學習和投入相輔相乘,有學者認為讓學生參與指示較少和學生主導的活動,效果可能比傳統的學習方式更佳。
第三個元素是為學習賦予「意義(Meaningful)」。若學生把新學的知識與個人經歷和興趣連結起來,他們的學習會更加豐富和貼近生活,該知識或技能也會更深刻難忘。另一個元素是「社交互動(Socially Interactive)」。不同研究都顯示,學童能夠透過不論是玩耍、討論、辯論等互動行為,發展認知、社交、情緒和語言能力,甚至是建立科學對話的能力。另外,「反覆(Iterative)」學習也十分湊效,若我們可以建立一個環境,讓學生思考如何使用不同方案解決同一個問題,透過反覆嘗試,他們便能學會在往後幾次的嘗試中採用更精密的方法解決問題。最後一個元素則是「快樂(Joyful)」學習,快樂和正面情緒是遊戲化學習產生的自然情感,而它們是推動學生主動參與和創造學習意義的重要力量。教授最後補充,遊戲化學習擁有多個面向和層次(例如成人參與和引導的程度),而每個層次所得的效果也有所不同,教師制定教案時可靈活運用。
必備的廿一世紀技能(6 Cs)
要讓學生能成為全面、適應力強,並且得以立足於這個充滿不確定性而多變的世界的人,他們必須擁有6C技能 ——協作(Collaboration)、溝通(Communication)、知識(Content)、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創新(Creative Innovation)和自信(Confidence)。每個6C技能都不能一蹴而就,需分四個階段循序漸進地學習,而且它們不是獨立運作,而是相輔相乘。
人是群體動物,協作和溝通尤其重要,我們希望能夠把獨自行事的學生培養至懂得與人協作;把空有原始情感的學生培育至懂得與人交流,最終能夠與人講共同故事。我們亦應致力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使其累積知識,再轉化為專長;訓練學生以證據為本的批判性思考;激發創意,讓他們配合知識和批判性思考,在面對現在和未來的挑戰時,得以創造出創新的解決方案。最後,我們需要協助學生建立自信,具體而言即是對達成目標的毅力和熱誠,最終使他們擁有「失敗」和「冒險」的勇氣。
Hirsh-Pasek教授認為6C技能提供了一個全面的關鍵技能框架,可以通過遊戲化學習自然發展而成。
遊戲化學習適合全年級學生 提升學習效能和減輕師生壓力
雖然書中的三個先導學校例子取自幼稚園和小學,但教授表示遊戲化學習適用於所有年齡和年級的學生,她也有在自己的大學課堂中應用這教學法,重點是要包含上述六項要素。她明白現今一些課題的教學方法已經合宜,例如乘數表始終需要背誦,但仍有很多課題有融合遊戲化學習的空間,使學習效果更長久和廣泛。
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是由OECD主辦的全球學生評估,測試全球學生的閲讀、數學和科學知識能力。教授觀察到全球學生的PISA分數停滯不前,因此她認為各國應反思現今的教育制度和「成功」的標準,繼而針對教學法和評估準則作出適當變革,讓學生真確地學習到所需知識,且可把知識連繫至現實生活。這樣,學生的分數得以提升之餘,也能減輕師生的學與教壓力。
Hirsh-Pasek教授詳細地分析和解釋未來教育的走向,提出科學理據,以至真實的學校例子,積極推動學校把學生培育成能夠立足未來、貢獻社會的人才。此外,Hirsh-Pasek教授擔任「學與教博覽2022」主題演講的講者,結合科學和科技,為元宇宙在教育方面的整全發展提供框架。相關錄影已上傳至Go eLearning,馬上觀看並向各位講者和同工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