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強颱風背後︰全球氣候變化挑戰與教育發展

氣候變化是當今全球最令人關注的問題之一,各國積極尋求良策,從教育着手改變。本港於今年9月至10月間經歷了一連串的自然災害,包括超強颱風「蘇拉」、百年一遇的暴雨及颱風「小犬」,學生體驗到大自然的威力和氣候變化的影響。有中小學早年已開始推行環境教育及可持續發展教育,期望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加強他們對氣候變化的認識和關注,經過多年發展後,氣候變化教育現況如何?

國際共同應對氣候危機

人類燃燒化石燃料、砍伐森林等活動釋放出大量二氧化碳,使得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上升,導致全球暖化,進而引發一系列的影響,例如加速北極和南極冰層融化、增加極端天氣事件如颶風、洪水和乾旱。氣候變化對人類、生態系統和經濟造成廣泛而深遠的影響,面對這個全球性危機,各國紛紛採取行動。歐盟執委會將氣候變化列為當今世界面臨的最嚴重問題之一,提倡綠色轉型與可持續發展學習,呼籲各國在教育和培訓領域採取相應措施。

2022年6月,歐盟通過了一項關於綠色轉型和可持續發展學習的建議,向成員國提出了一系列具體要求。當中包括將綠色轉型和可持續發展學習納入教育和培訓的優先考慮;調動資金投資於綠色和可持續的設備和基礎設施;支持教育工作者提升相關知識和技能。從而在個人、社會和經濟層面上推動綠色轉型和可持續發展,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保護地球環境,維護人類的福祉。

香港氣候變化教育的反思

氣候變化問題愈趨嚴峻,前香港天文台高級科學主任莫慶炎先生明言,「全球氣候變化刻不容緩,這是全世界的事,也是全人類的事。」2021年全球二氧化碳濃度為415.7ppm,莫先生指出1980年為340ppm,在數十年間一直上升。他又分享世界氣象組織報告,今年9月是全球有紀錄以來最熱的9月。香港酷熱天氣亦愈來愈多,他表示︰「現在一年差不多有60日是『熱夜』(日最低溫度>= 28度),酷熱天氣每年大約50日。」加上極端天氣頻繁,今年9月本港出現世紀暴雨,天文台更錄得一小時降雨量達158毫米,是自1884年有記錄以來最高。莫先生有感,「以前數十年才破一次紀錄,現在數年已能破一次。」


(前香港天文台高級科學主任莫慶炎先生指全球氣候變化刻不容緩。)

歐美國家陸續將氣候變化納入正規教育課程,本港則暫未落實,氣候變化教育多以跨學科學習形式進行,或成為眾多跨學科主題之一。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最新一份《施政報告》宣布,2025/26學年起,小學常識科將逐步分拆為「科學科」及「人文科」,教育局近日公布課程框架,科學科課程有四大範疇共15個主題,包括「地球與太空」,當中涵蓋氣候與季節。莫先生在天文台在職期間參與氣候變化研究,不時出席學校講座分享氣候變化議題。他認為中小學推行氣候變化教育的普及性不高,力度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目前只靠關注環境教育的校長或教師主動做,但配套系統尚待改善。


(莫先生認為本港氣候變化教育的普及性不高,建議環境教育由幼稚園做起。)

莫先生建議環境教育應由幼稚園開始,「不是教3至6歲的小朋友氣候變化、全球暖化知識,而是教導他們的行為。」自小培養他們環保習慣,升小後再由淺入深灌輸知識,否則到小學才開始教育便事倍功半。莫先生稱推行氣候變化教育面對一定困難,包括教材編制及教師專業發展,「有相關教材很重要,有教材也要識得教。」再者,他提出利用校園空間配合氣候變化教育,「如果孩子在具環保意識的學校學習,耳濡目染下對他們的行為亦有幫助。」最終目的是學生做到知行合一,減緩氣候變化問題。

關鍵字詞

伙伴活動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