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向人工智能(AI)教育時代 開啟創新思維

近年人工智能(AI)急速發展,為全世界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各行各業相繼引入AI技術,在商界方面,從Chatbot客服機械人,到影像及人臉辨識技術,無所不在地應用到各領域。AI在教育界激起千層浪,以人工智能聊天機械人程式ChatGPT為例,有教育同行選擇禁而誅之,也有同業相信為人師長更應走在「流行最前線」,將AI科技融入課堂當中,帶領學生邁向教育新時代。面對來勢洶洶的科技變革,本港教育界又選擇如何應對?

推動STEAM 加強AI發展

早在2017年7月,國務院已將人工智能技術將升級至國家戰略目標,並在《新一代智慧發展規劃》,提出實施全民智能教育,在中小學加入人工智慧、程式設計相關等課程。時至今年,國家繼續鼓勵AI普及教育和應用,據估計,去年中國在人工智慧教育方面的投資超過10億美元,排名全球第二。而在人才儲蓄方面,國內的青少年對AI技術無不感到趨之若鶩,至2021年起,「人工智能」一直盤踞高考最熱門的專業。

(國家發展AI教育不遺餘力。)

香港的AI教育亦不遑多讓,承接大趨勢,STEAM和AI教育機構如雨後春筍大量湧現。政府大力推動STEAM(科學、科技、工程、藝術和數學)教育,《行政長官2022年施政報告》提出於中小學課程加入更多創科學習元素,包括在高小推行增潤編程教育、在初中加入人工智能,並鼓勵學校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STEAM學習活動。至今年《財政預算案》增撥3億元,加強推動STEAM教育,延續「中學IT創新實驗室」計劃3年,向每間資助中學提供最多100萬元資助,舉辦與資訊科技相關的課外活動。

中小學配合政府發展創科教育的大方向,積極推動STEAM,在課程加入創科元素,例如在校內發展編程(Coding)、科技教育、AI課題等課程,甚至有中小學將STEAM課程納入常規課之中,而非單單作為課外活動。學校安排學生參與具規模的STEAM活動及相關比賽,提供課堂以外的學習體驗及實踐機會,有助學生培養及建立對科技的知識和興趣,鼓勵他們認識並應用AI技術,培育創科科研人才。


(香港仍在科創之路奮進當中。)

善用AI提升教學效能

另一方面,學界善用AI科技,提升學與教效能。當中ChatGPT自去年底推出後,隨即風靡全球,它具備編寫程式、創作、翻譯等功能,卻因抄襲及剽竊等問題引起學界爭議。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副局長張曼莉指出,創新科技(例如AI、ChatGPT)對學生學習的影響有待進一步研究,而教育局會適時為教師舉辦研討會與工作坊,協助他們教導學生認識及善用創新科技。

香港教育大學(教大)就在今年3月公布有關AI生成工具的教學策略,認為「AI有助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及創新思維,建議教學人員視AI為重要的教學夥伴,以積極的態度誘導學生盡早接觸新科技。」教大同意學生可在課堂上使用AI輔助工具,前提是在課業中交代,同時就使用AI的學習過程進行反思。事實上,有學校及教育機構已運用AI系統,以了解學生完成練習後的錯處,並根據數據分析他們的程度及強弱,從而針對性且有效率地學習。

2024年中學文憑試(DSE)將有12個甲類高中科目設校本評核(SBA),考評局早前更新「校本評核簡介小冊子」,新增學生使用AI的注意事項。考評局指出,若學生在完成校本評核的過程中曾使用AI工具,須與其他參考資料一樣註明出處,而不能將AI軟件生成的作品當作自己的作品,否則會被視為抄襲行為。

考評局在小冊子中表示,AI不能代替真正的學習經歷,過分依賴或不當使用AI工具,會減少學生親身體驗學習的機會。AI提供的資訊來自互聯網,既無法得知資訊的來源,而且資訊有可能是錯誤或有偏頗。考評局建議教師或考評局委任的審核員根據個人的經驗,或借助網上搜尋引擎及防抄襲軟件,以防考生出現抄襲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