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生成式人工智能出現,浪潮迅速席捲全球,並以超乎想像的速度改變教育生態。隨數字教育全球化,提升學生數字技能更是刻不容緩。事實上,學生在學校已在使用相關的技能,甚至需要應用在功課之上。
家長是子女成長路上最緊密的伙伴,當然需要同步增進個人數字技能,協助子女的學習和發展。教城早前舉辦了「家長講座:掌握數碼技能——追上子女學習的步伐」,邀請了趙建豐教授(香港中文大學課程與教學學系助理教授、中大賽馬會「智」為未來計劃教師發展和學校參與組主領)和鄭婉婷女士(香港電腦教育學會理事;嘉諾撒聖瑪利學校課程主任)和家長分享實用學習技巧和策略。
協助子女有意義地使用AI工具
趙教授和鄭女士均提及,人工智能是一個很便利的工具,但家長必須為子女培養好「自主學習能力」,才能把AI轉化為有意義的學習工具,否則可能讓子女過分依賴AI提供答案,甚至出現違背數字素養的行為。
(趙教授解釋「有意義」與「沒有意義」地使用AI工具的差別。)
趙教授舉例,學生經常用語音輸入,有機會導致他們不懂寫字,影響日後的語言發展;他更曾遇過,有小學生利用AI製作不雅照片,並在通訊群組中互傳,因此家長不能完全放手讓孩子使用。同時家長也要清楚了AI工具的利弊,明白AI也會出錯,家長宜為孩子挑選教育用途的AI產品,並適時輔助子女使用AI時擁有獨立思考。
他看到學生應用AI 有九成只為了尋求答案,事實上要達到學習目的,必須先具備「自主學習能力」。趙教授認為,培養這方面的能力,必須有年長人士的支持和協助,其中影響自主能力的因素包括:基礎學科知識、提問技巧、驗證技巧、合適的人格特質和父母支持。
(教授最新的研究發展,學生的人格特質亦會影響他們會否嚴謹地學習AI。假如學生性格謹慎、有條理、精力充沛、友善及有自信,更傾向有意義地使用AI。)
他認為,子女開始做功課和專題研習時,家長可以先鼓勵他們用AI工具搜尋資訊、尋找範例、羅列組員的工作清單等;又例如學生完成作文後,可以請他讓AI幫忙撮寫大綱,從而看看文章的表達是否清晰;如學生完成了學校的課業,亦可以向AI工具尋求更多的練習和學習機會。以上建議是希望學生和AI之間有交流,也要學會輸入有效的指令,避免學生直接使用AI獲得答案,才能促進學習。
善用網上資源 掌握未來能力
鄭婉婷女士亦同意:「假如我們沒有教好學生如何使用AI,便寧願他們不使用。」因在使用人工智能時會產生不少網絡安全和資訊素養的危險。她認為,除了家長陪同子女一同使用AI學習工具、解釋使用背後的道德及素養之外,家長也可以先挑選合適的電子學習工具予子女作學習用途。
教城資源:
其他資源:
總括而言,數字科技和人工智能均是一種工具,家長宜教導子女掌握使用的技巧和素養,從而讓AI轉化為個性化學習的輔助者,協助子女減輕學習上的困難,更能增添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除了普及的人工智能工具,網上亦有不少資源能為子女解決學習的難題,作為家長,可以為子女介紹不同的電子工具和自學資源選擇,讓他們了解AI的運作原理、增進未來技術的概念和解難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