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訪談嘉諾撒聖瑪利書院「以人為本」的STEM 教育

自二零一五年的施政報告起,提出要在中小學推動教學STEM教學,學校和老師紛紛絞盡腦汁,將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知識融入日常課堂中。時隔差不多十年,STEM教學可謂百花齊放、花樣百出,每間學校的STEM課程皆各有千秋。嘉諾撒聖瑪利書院培育學生在STEM發展方面,提醒學生追求科學知識的増長同時,不忘以「人」的角度出發,將所見所學回饋社群。

跨科教學 活現科技與科學

對於嘉諾撒聖瑪利書院的師長而言,科學精髓,既不在於書本上的深澀的公式,也不在於繁複的實驗程序,而是在課程規劃之「中」,帶出課程規劃之「上」的體驗。要做到這一點,該校陳嘉明副校長和生物科、綜合科學科科主任陳曉穎老師,異口同聲地提到課程規劃在於「跨科合作」。以中一課程為例,同學首先在綜合科學堂,學習植物分類學的基本原理及方法;然後,運用植物檢索表和科學觀察法在校園內「尋寶」,認識校內的植物;最後,在資訊及通訊科技科課堂上利用人工智能技術(AI)辨認植物品種,思索先進的科技和傳統的科學思考如何互補配合、互補不足。正如該校師長相信,唯有讓同學經驗,他們才能「貼地」思考,實踐所學。


(該校老師鼓勵學生走出課堂,向外探索。教城的「學與教博覽」更是課外學習的好機會!)

因材施教 為學生尋求生涯新機遇

黃校長認為每一位學生各有不同的潛能,等候師長發掘和栽培。若然有學生自命與「STEM」無緣,那麼老師又該如何循循善誘? STEM教育統籌主任郭老師直言,不是每一個學生都喜歡『coding』(編程),也許有同學更熱衷於『business analysis』(商業分析),或者溝通的工作。 即使興趣和能力不同,每位學生皆賦予同等的機會去嘗試,在STEM的活動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生涯規劃」,或者「人生路線圖」總不免要在嘗試的過程慢慢走出來,而嘉諾撒聖瑪利書院的STEM教育,則希望學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嘗試中,發現改變人生軌跡的契機。


(該校師長上下一心,將STEM 教學變成校園氛圍。)

同理心 引發無限創意

早在半個月前,該校學生在全球最大型國際中學生資訊及通訊科技大賽「Infomatrix」,喜獲佳績。參賽的兩組學生利用AI設計系統,分別用於找出建築物牆身裂痕,以及識別兒童院舍的虐兒問題。問到如此具創意的題材從何而來,得獎的鄒同學和王同學均稱,一切從身邊的弱勢社群發想。王同學笑言,檢測建築物牆身裂痕的靈感來自歷史悠久的校舍;鄒同學則分享,原來兒童院舍的虐兒問題在國際間比比皆是。一般人認為創意始於天馬行空的想像,但其實擁有一雙善於觀察別人需要的眼睛,和體慍別人的心,也可以是繁衍創意的養分。「用甚麼科技,不論新與舊,也不重要。」郭老師總括,「最重要都是以謙遜、仁愛的心,服務社群。這就是『以人為本』的辦學精神。」


(嘉諾撒聖瑪利書院同學在「Infomatrix」大賽勇奪佳績。)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不斷突破

十七世紀的英國科學家牛頓經説過:「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訪問臨結束之際,郭老師引用牛頓這句名言指出,一切科研和科創必須與時並進才能看得更高更遠。身處二十一世紀,我們坐享既有的科學成就,體會到科學帶來的理性啟蒙,也誤以為科學是機械、冰冷,欠缺人文關懷。若然我們創意解讀一番,「巨人」中的「人」指的都可以是人文精神。嘉諾撒聖瑪利書院的師長選擇在人本精神的肩膊上,不斷突破STEM教育的框架,讓學生看到不一樣的遠景。